在线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三、在线教育行政管理机制

在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规范的管理。各地区、学校应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的引领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在线教育发展的一系列规范、标准,加强多方合作,确保在线教育健康发展。良好的管理和运营机制是推动在线教育的重要方面,在线教育管理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学校自己设置学习中心,这要求学校自行负责在线学习中心的人财物管理,聘用师资提供在线教学管理;二是与社会教育机构合作,与合作机构共同承担学习中心的运营;三是与外部机构(或公司)合作,由外部机构(或公司)负责在线教育的运营和管理,学校负责教学等。在线教育行政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强化校内外在线教育监管,完善校外在线教育培训管理;引导在线教育行业转型,搭建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新生态;加强在线教育研究,提升在线教育管理水平;委托第三方质量评估机构,开展在线教育质量评估。

(一)制定政策,强化校内外在线教育监管

首先要依法治理,加强在线教育监管。出台国家层面的在线教育监管政策和全国在线教育规范,建立在线教育数据库,构建在线教育标准体系,同时建立全国在线教育协同管理平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创新教育服务业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2019年9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形成多元管理服务格局:一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明确服务规则,畅通消费投诉渠道;二是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强化对在线教育机构的实时监测和风险预警;三是加强部门协同监管,加大对在线教育机构的信息归集和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力度;四是强化行业自律,支持在线教育行业组织建设,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2021年4月,天津市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国内首个K-12在线教育团体标准《K-12在线教育服务与评价》[5],在在线教育培训机构的师资、课程服务、招生宣传、合同、教学质量、争议处理等方面明确了企业责任,规范了服务范围、要求及服务方式,为规范在线教育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要制定政策,加强校内在线教育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完善在线教育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监管、市场准入等制度规范,各地学校逐步探索将优秀在线课程资源纳入日常教学体系,把在线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制定在线课程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保证质量的教学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建立健全制度,完善校外在线教育培训管理

快速发展起来的校外在线教育培训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和个性化教育服务,同时也出现了直接影响在线教育质量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在线教育培训平台存在低俗有害信息及与学习无关的游戏等内容;二是有的培训内容以应试为导向,超标超前,违背教育规律;三是学科类培训者素质参差不齐;四是有的培训预付费过高、合理退费难,用户消费风险大。针对校外在线教育出现的问题,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的整体要求,2019年7月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这是国家出台的首个针对校外线上培训的规范性文件。文件对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的排查整改、备案审查、监管机制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构建了校外线上培训的基本管理制度体系,推动校外线上培训在制度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教育部等部门通过实施备案审查制度,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校外在线教育培训的备案内容和要求,重点对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等进行备案。在此基础上,教育部于2020年5月印发了《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6],共涉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学6门学科,对课程标准规定、教科书难度、教学进度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还按照各学科的各项培训主题列举了超标内容,为各地查处培训机构超标超前培训提供了监管依据。

2021年3月国家网信办协同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在线教育专业委员会”[7],通过制定和完善在线教育行业认证和标准,组织开展从业人员的评估和资质认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管理,引导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确保当前在线教育的发展加速从互联网逻辑回归到教育逻辑。其间,在线教育专业委员会向全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出“坚持立德树人,强化育人导向;坚持诚信经营,强化行业自律;坚持质量第一,强化社会责任;坚持规范办学,强化社会监督;坚持安全底线,强化信息保护”5项倡议,以引导在线教育企业找准行业定位,回归教育本质,更加注重师资选拔和培训,更加注重内容和产品的研发迭代、质量提升,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教育部门作为最高层监管部门,仍需持续强化日常监管,抓好线上机构备案审查工作,通过严格审查把好入口关,动态更新黑白名单,建立监督举报平台(如教育部于2018年11月建成上线的“全国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服务平台”旨在提供政策解读、培训机构信息查询和投诉举报等服务),广泛接受各方监督。

(三)引导在线教育行业转型,搭建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新生态

“双减”将改变K-12在线教育行业生态,K-12在线教育公司需要在定位、业务、技术3个方面进行转型。定位方面,校外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公益性;业务方面,课后辅导、素质教育是主要转型方向;技术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将超过直播技术成为K-12在线教育的主要技术驱动力。校外培训将不再是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而是要将其与政府部门、学校、社会团体一道,搭建起“平台+教育”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新生态,实现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面向全网络、全场景、全流程提供智慧教学、资源共享、远程学习、网络联校、精准帮扶等数字化服务。

(四)加强在线教育研究,提升在线教育管理水平

中小学在线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既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及家庭、政府、企业等其他各类参与人员要素,也涉及信息化基础环境、教育资源、教与学工具、在线教育平台等物的要素,以及人和物要素之间基于业务需求开展的各类交流互动。在线教育管理内容既包括对在线教育各要素的管理,也包括对在线教育要素关系的监督与评价,只有加强在线教育相关要素研究,才能提升对在线教育监管、督导、评价等工作的管理和治理成效,提供更好的管理服务。

(五)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保障在线教育质量

关注在线教育内容与服务质量,对在线教育平台与机构、课程资源、在线教育师资、在线教育应用、学习支持服务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提供评估结果和反馈信息,为在线教育监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