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师资储备机制
在线教育师资储备机制可从在线教师质量认证与考核、在线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在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3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在线教师质量认证与考核制度
在线教师质量认证与考核是进入在线教育的教师门槛,是规范在线教师队伍的前提,通过构建在线教师质量认证与考核制度,明确在线教师准入标准和资质,从源头上把控在线教师质量。目前,我国从事中小学在线教学的教师主要有3类:一是中小学在职教师,他们通过录制在线课程的方式提供课程资源或直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授课;二是退休教师,受聘于教育部门或培训机构,进行资源开发或授课;三是培训机构自行聘请的非公职教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授课、开展学业辅导或为培训机构录制课程资源。
教育部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和随机对注册登记的在线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素质、工作绩效等内容进行审查,对从事在线教学的非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备案。学校可通过教师自评、同行互评、学生和家长评价等方式,以及根据在线教学中所产生的跟踪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及时了解本校教师的在线教育教学情况。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在线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在线教育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对在线教师培养、培训、发展模式和体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需构建“互联网+”环境下“政府—研究机构—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对新学习环境及学习方式下教师培养培训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性质、教师角色、能力标准、知识产权、数据隐私等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体措施有建设教师在线教学共同体和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应变能力培训,提高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水平,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如以校为单位,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特点开展针对性培训,引导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变革传统课堂;将教师网上指导、师生互动、作业批阅、学情分析、答疑辅导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培训重点,让教师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平台和教育资源智能检索工具、跨越时空教学的可视化展示工具、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价工具等在线教学工具。
(三)统筹在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未来教育特别是教育4.0时代的到来,个性化学习和泛在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线教育的发展应用会有非常大的空间,尤其是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在线教育会成为常用教学手段,这对于中小学教育不仅是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对教育供给、教育生态等都会产生影响。如学校原来的教学基本由正规的专职教师授课,但当在线教育介入学校的正式教育后,课程的供给方可能会从学校专职教师转变为机构或平台。2019年9月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2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资源和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但与此同时,国家对在线教育机构的教师只有基本的资质要求,每个机构关于教师的综合素养、队伍建设的标准都不一样。国家层面需统筹在线教育师资队伍职业水平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与在线教师相关的岗位标准和执业能力评价体系,提升在线教育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执业能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2021全国两会上提交了《关于促进网络培训师队伍标准化建设的建议》,这从侧面说明需加强在线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师队伍培养上,统筹教育信息化专家队伍建设,包括学科教学应用信息化和学校管理信息化专家,推动不同领域教育信息化专家跨界融合,为在线教师构建自我评价和自我导向体系,实现信息素养提升和“互联网+教研”,提升在线教育能力。一方面,为适应在线教学的需要,急需加快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为实现“互联网+教研”常态化,急需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研新发展,创新学科教学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