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一)建立第三方在线教育评估机构
重视在线教育质量评估,探索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第三方在线教育评估机构,构建在线教育质量动态监测评估机制,施行第三方教育评估服务。第三方在线教育评估机构需独立于政府和学校之外,对在线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师资、课程体系、在线学习平台、项目等进行评估。第三方在线教育评估机构是经政府认可的社会中介组织,具有合法性、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其主体由行业协会或非官方的组织建立,或由政府主导或授权建立。
(二)健全在线教育应用评估机制
在美国的在线教育实践中,每年都有评估咨询公司对在线教学团队和在线教学绩效进行评估,如佛罗里达州“FLVS评估计划”主要针对教学人员、支持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评估。另外,为确保K-12学生在线课程学习的质量,美国各州教育局主要抓住课程开始前、课程学习过程中和课程结束时3个关键点,实施在线课程认证、监督学生在线学习日常表现、结课后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估。课程开始前,在线课程供应商的课程资源和服务要想进入到州公立教育系统,必须经过州教育局的认证,确保符合州内学校的课程标准,确保在线课程资源和服务的质量。但经过州教育局认证的在线课程供应商并不能直接将其在线课程产品传递给学生,只能通过与公立学区签署协议,借助学区和学校提供在线课程产品。签订协议后,学区负责监督和报告学生在线学习情况,确保其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参照美国经验,我国可从在线课程、在线教学环境、在线教学互动和教学综合评价4个维度健全中小学在线教育应用的评估机制。
在线课程评估重点放在面向未来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在线教学法、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分析、资源展示、教学技术知识和学习评价5个方面。在线教学环境评估包括是否创设了符合学生特征的学习预期,以及尊重和融洽的学习环境或学习空间,是否考虑了与利益相关者定期沟通的方式方法。在线教学互动评估包括内容讲解、教学策略应用、提问和讨论、评价技术应用等方面,同时综合考虑教师绩效评估的其他指标,如反思性实践、专业成长、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质量、教师的整体专业性等。在线学习绩效评估主要是建设完善教学综合评价系统,形成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数据,实现即时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精准评估学习绩效,提升在线教学服务供给与学习需求的匹配度。通过建立和普及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测系统,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让家长、学生、团体等更多主体介入在线教育评价,有效开展互动性评价,保障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注释】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2022年3月2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179261846731711&wfr=spider&for=pc,2022年6月5日。
[2]白滨:《在线教育的路径选择与质量保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207—211页。
[3]阮士桂、郑燕林:《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沿革及启示》,《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12期,第38—42页。赵建华、蒋银健、姚鹏阁、李百惠:《为未来做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2016)解读》,《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第3—17页。
[4]柯清超、赵培培、吕晓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的内涵及其发展》,《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年第7期,第51—55页。
[5]《K-12在线教育服务与评价》团体标准由中国消费者报社联合天津市消费者协会、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北京市律师协会、北京大生知行科技有限公司、小船出海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猿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颐合中鸿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制定。
[6]教育部:《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2020年5月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005/t20200509_451674.html,2022年6月5日。
[7]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于2018年5月9日,是中国首个由网络社会组织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联合性、枢纽型社会组织,由10家全国性网络社会组织发起成立,其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网信办。2021年3月,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在线教育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8]柯清超、王朋利、张洁琪:《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分类框架及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第68—74,81页。
[9]2022年3月28日,教育部举行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启动仪式,该平台聚合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https://basic.smartedu.cn/)、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4个子平台。
[10]柯清超、王朋利、张洁琪:《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模式、分类框架及发展对策》,《电化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第68—74,81页。
[11]李冀红、万青青、陆晓静、杨澜、曾海军:《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与建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引发的政策思考》,《中国远程教育》2021年第4期,第2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