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的概述

一、对外投资的概述

(一)对外投资的概念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对外投资是指医院以货币资金购买国家债券或以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开展的向其他单位或院办企、事业单位的投资活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医院利用自身优势,以自有资产向其他单位或院办企、事业单位投资,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保证其主营业务的持续发展,这既符合医院自身的特点,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外投资的分类

首先,按其流动性即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可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

其次,按投资时出资的内容分类可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货币投资是指用现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进行的对外投资。实物投资是指用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等实物作价对外进行投资。无形资产投资是指用无形资产如专利权、品牌、商誉作价对外进行的投资。

再次,按投资性质分类,可分为债券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债券性投资是指单位通过投资取得受资单位的债权,从而形成投资单位和受资单位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医院主要进行国家债券投资。权益性投资是指投资单位通过投资取得受资单位相应份额的所有权,从而形成投资单位与受资单位的所有权关系。权益性投资包括向附属单位和其他单位投资,主要是采取合同或协议方式,利用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形式进行的对外投资。[4]

(三)对外投资的原则

1.效益性原则

医院在保障一定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获取更多的结余,才能在医疗行业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因此,医院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必须考虑到投资的经济效益,以及对医院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同时,应尽可能选择一个经济效益最大的项目。

2.安全性原则

医院的对外投资同样会面临许多风险,一般来说,风险越大,报酬率越高;风险越小,报酬率也越低。因此,医院必须在投资报酬和风险之间权衡利弊。所谓安全性原则就是投资能够按期收回本金和应得的投资收益。

3.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要求医院的对外投资具有良好的变现能力。对外投资因其目的不同,投资的性质也各异。有的对外投资期限很长,一般不考虑在近期变现;有的对外投资只是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金,这部分资金以后可能会有其他的用途,这种投资就应当考虑其流动性,以便在将来需要现金时,能够及时变现。

4.整体性原则

医院的对外投资活动是医院整体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外投资必须服从医院整体经营活动,对外投资的目标应与医院总的经营目标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医院的整体经济效益,才能有利于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对外投资的目的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资产是医院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医院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以增加医院的收益。任何资产的闲置都是一种浪费。但是,在医院的日常业务活动中,由于市场的变化或者内部管理的原因,有时会出现资产闲置,资产报酬率下降甚至亏损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医院就可以考虑利用现有资产对外投资,进行资产的重新组合,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医院收益。

其次,优化投资组合,降低经营风险。有时医院并不是因为出现了闲置资产,或者资产报酬率下降才进行对外投资,而是出于降低经营风险方面的考虑。规避风险是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外投资发展多元化的技术与项目就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再次,提高资产流动性,增强医院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是衡量医院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在医院的资产中,长期资产的流动性较差,一般不能直接用于偿还债务。流动资产中的现金可以直接用于偿还债务,可以列为一级储备,但是,储备现金过多,会降低医院资产报酬率,而证券投资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可以列为二级储备。证券投资可以随时出售转变成现金,用于偿还债务,既保持了资产的流动性,又可以增加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