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药品的管理
(一)金额管理,重点统计,实耗实销
1.金额管理
金额管理是指以货币为计量标准来控制整个医院药品的流转。药品从采购入库、出库,发至药房与各临床医技科室,其进、销、耗、存均按金额登记入账,分户进行核算管理。药库和药房均按零售价格进行核算,财会部门设“药品进销差价”,账户以核算“药品加成率”的实现情况。
2.重点统计
重点统计是指按国家药品管理部门的规定和药品价值、紧缺情况来确定统计的种类。如毒、麻醉药品和稀缺、贵重药品的领进、销售、结存等必须进行数量统计,有条件的医院要力争实行全面的数量统计。
3.实耗实销
实耗实销是指药品会计根据各药房销售后收回的处方金额和向各有关科室发放的公用药金额,向财会部门报账结算。财会部门按实际消耗数冲减药品库存金额,并将药品零售价换算成批发价后,列出药品支出。不得以领代报,以存定销,要做到实耗实销,账物相符。
按上述管理办法进行药品管理,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药品的入库、出库要有严格的验收、核对手续;处方的划价、计价必须准确无误;门诊、住院药房的处方总额与收费处、住院结算处的药品收入额每日需分别核对,如有不符需查明原因;定期盘点库存,如有不符要及时查明原因,以做出相应处理。
上述管理办法符合医院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的要求,有利于医院经营管理和提高药品资金的使用效益,是一种比较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
(二)药品的分类
医院药品材料种类繁多,性能各异,领发频繁。为了加强管理,保证供应,便于核算,应对全部药品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可分为中药、西药两大类。西药可分为针剂、片剂、粉剂、水、油、膏、化学试剂、麻醉、剧毒及其他等。中药又可分为中成药、中草药等。
为了简化和统一药品名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药品必须实行分类编号。具体编号方法,有的按药品名称的字头笔画序列编号,也有的按药品的外文字母序列分编。目前宜按医药管理部门统一规定的编号方法对药品进行分类编号管理。
(三)药品资金的管理
1.药品资金储备定额的核定
药品的储备,既要满足医院开展医疗工作的需要,又不可储备过多,造成积压浪费。第一,要考虑药品市场供应情况;第二,要考虑交通运输条件;第三,要调查各地药品价格,是否优质优价;第四,要了解上年度药品的实际消耗量、本年度预算计划和业务量情况。一般可按月平均销售额的3倍计算,即储备期一般为3个月。
2.药品的采购、保管、出库与消耗
(1)药品的采购
药品的采购要依据计划进行,采购计划由药剂科拟订,送财会部门审核并报分管领导批准后执行。药品采购员要廉洁奉公,并具备一定的药品专业知识,以保证所购药品的质量;同时,应树立效益观念,在采购时多方调查药品市场行情,力求以较低的价格购进优质药品。目前,有的地方已实行了药品招标采购的方式,有些医院还建立了采购中心,对采购实行专门管理。
(2)药品的入库与保管
药品入库必须有完备的入库手续。入库时,药品保管员要按药品采购计划,对照进货发票或药品调拨单价所列品名、规格、数量、单价及金额,认真详细地清点验收。验收无误后,填制“药品入库验收单”,连同发票正本送财务部门报账。
药品入库后,应按药品类别及品名建卡片账,及时登记药品增减变动情况,并定期与药品会计进行核对,做到账卡相符、账实相符。[5]
药品存放时,对限效期药品,应重点保管,采用先进先出法出库发放,以防积压失效;对毒、麻、限药品要按药品管理规定,实行专柜专人加锁保管,以防止发生事故;对易燃易爆药品,要设立危险品专库保管。
(3)药品的出库与消耗管理
药品出库时,应一律填写“药品出库单”一式四份,检查药品储备是否合理,有无超储或不足,在资金占用方面是节约还是浪费。检查的内容与分析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以药品实际库存额与核定药品储备额对比,看药品库存是否超出或不足。②本期药品实际库存额与本期应有库存额相比,看药品储备是否合理。③本期应有储备额与核定的药品储备定额相比,看核定的储备定额是否合理。
如果药品实际库存额大于核定的药品储备定额或大于本期应储备额,表明药品储备过多,已形成积压;如果药品实际库存额少于核定的药品储备定额或小于本期应储备额,在保证供应的情况下,则说明节约了药品资金的占用,否则,需及时补充库存,以保证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检查分析了药品储备执行情况以后,还需分析药品资金的周转次数与周转天数。药品资金周转的天数越短,周转的次数越多,说明资金利用的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