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与排斥
1724年,基督教在中国被禁,几乎所有的传教士都被逐还广州。马若瑟也不得不离开了在江西的传教点,南行至广州。这个城市他自1699年到达中国以来,还一直没有去过。
概括而言,导致中国传教会被逐的事件是这样的:[24]
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驾崩,皇四子迅速继位,年号为雍正。雍正皇帝完全不像他的父亲,他与宫廷里的耶稣会士没什么交往。事实上,他厌恶所有的传教士,认为他们是维持和平和秩序潜在的危险,就如同白莲教的教徒一样。
1723年6月,福建一位奉教的文人叛教,联合他的几位朋友给当地的县衙写了一封信,信中列数了对传教士的种种非难:比如他们在各处修建教堂,蛊惑民众,提倡男女平等,并劝说女孩子成为修女。这封信导致了福建总督和巡抚下令驱逐省内所有的传教士,命他们移居澳门。官员们向皇帝禀报了此事,雍正皇帝于1724年1月11日认可了他们的决定,并将这一命令推行至全国。
除了极少数在宫廷的耶稣会士以外,其他的传教士都在6个月内被送往澳门,由一位负责他们安全的官员监管。那些从康熙皇帝手里领到过“票”的传教士,都要将票上交给当地长官,然后集中送往宫廷后进行销毁。
在宫廷的耶稣会士——白晋、巴多明、雷孝恩(Jean-Baptiste Régis,1663—1738)和冯秉正(Joseph-François-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1669—1748),借助皇帝的一个兄弟对传教士的同情进行活动,试图使皇帝收回成命,或者至少让传教士获准居留广州,在那儿他们才能与欧洲保持联系。最后,1724年7月皇帝陛下终于在最后一点上做了一些让步,命令广州的地方官允许传教士居留该地,“只要他们不给公众制造麻烦”。
但是,这些传教士一到广州,就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继续开展传教的工作,结果导致1732年8月18日朝廷再次下令命他们三天之内迁居澳门。
在流放广州的8年里,有13位法国耶稣会士居住在法国传教会的所在地。在这里,除了马若瑟之外,还有龚当信(Cyr Contancin,1670—1733),马若瑟在给傅尔蒙的信中多次提及这个羞怯的朋友。1731年,这位耶稣会士被他的上级派回法国汇报中国传教使团的不幸遭遇,1732年他死于返华途中。

澳门,来自《澳门纪略》ca.1750,这是一种关于澳门以及居住当地的外国人的地方志。
在马若瑟的生命中,还有4位耶稣会士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们是孟正气(Jean Domenge,1666—1735)、满文专家郭中传(Jean Alexis de Gollet,1666—1741)和聂若翰(Jean François Noëlas,1669—1724)(此二人都具备索隐学的知识),以及郝苍璧(Julien-Placide Herieu,1671—1746),他是马若瑟的头号敌人。作为法国传教会从1719年到1731年的会督,他一直拒绝马若瑟发表任何一篇有关索隐学研究的文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