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丹麦汉学家龙伯格的这部著作于1991年付梓,是欧洲汉学史和明清来华传教士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作品。书中探讨了法国来华耶稣会士马若瑟的生平及其重要著述。2005年蒙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之托,我开始进行中译本的翻译工作,本书有幸被列入了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编译丛刊”的系列出版计划中。
这样一部汉学名著的翻译并非易事,文中涉及到了历史、宗教、语言、神学、易学、汉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同时兼有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等多个语种,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求教大家,反复核对,翻译过程历经数载,漫长而艰辛,其间我又经历了怀孕生女,使我未能在原定时间交稿,深感愧疚。我对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帮助和关爱的每一位师长、每一位学友、我的家人,心存感激。因为没有他们,也就不可能有今日的这部书稿。
恩师张西平教授一直关心此书的翻译,百忙之中不仅仔细审校了全书,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还专门为本书撰写了数万字的序言。
我要感谢我的师妹骆洁。她在清华大学繁重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了第五、六、七、八章的翻译任务,多次和我一起讨论修订,推敲译文,精益求精。
我还要深深地感谢大象出版社的编辑李光洁、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组及其出版组各位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帮助。特别是编译组的徐浩先生,在我因怀孕生孩子而不得不延后交稿时,他给予了我充分的理解和照顾,编译组对译者的关心也让我心怀感激。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平凡地长大,在我走过来的这条长路上,在我求学和工作期间,在我察觉得到和察觉不到的时刻里,我的父母和我的先生一直在默默地守候着我,默默地包容我爱护我。我可爱的小女儿,几乎和这部译稿共同成长,她的笑容是我心中最珍贵的印记。从家乡到北京,从少年到青年,即使在我最艰难的时刻,抬眼望去,一定有他们为我点起的一盏明亮的灯火。我深深地感谢他们,今日健康进取的我,是一个受他们无限关爱与包容的人。
写到此,这篇后记已经很长了,而我还有很多很多的谢意,想要向我生命中那些善良的真诚的师友们一一道来。
这部译稿,也许在翻译技巧上还不成熟,在学术上难免多有疏误,但它的确是我们青年学者执着探求的结果,亦请学界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我愿用它,向我所有的师长亲友呈上我全部的谢意。
译者
2008年仲夏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