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寓言就是词句中包含有隐藏起来的深刻寓意。它们不是简单的比较,也不仅仅是隐喻,它包括道德小故事、象征、动物寓言、谜语和寓言。
如果我们不明白什么是寓言,我们也就不会理解“经”,特别是寓言的源头《易经》。这些书因为其譬喻和象征的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中国经典。《易经》一书以天、地和神秘事物为创作原型,是一部象征主义作品。《诗经》和《尚书》的教旨与《易经》中象征性地展示出来的教旨一样。这部书谈论圣人,所有的象征暗示着圣人的标志。最基本的象征为天与地,日与月,君与臣,夫与妇。通过这些关于“经”的风格和范围的介绍,我向读者们的推荐已经足够了。
这是一个中国索隐学家的宣言。“弥赛亚”或是天主教中的“救世主”这类词并未出现在文中,但是读者已经注意到并且开始对前一页中传递出天主教信息的暗示表示怀疑,这时,一定会意识到马若瑟撰写的这本书其实也是一本宗教手册。
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叙述打断的方法与以前不大一样。“我的推荐已经足够了”清楚地表明“现在我已经说过了”。
马若瑟知道他不应当提到这些问题,不管怎样他可能会承认在一本介绍外国语言的书中出现这些言辞是不恰当的。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里,汉语不是一门普通的外国语。像希伯来语是神圣的语言一样,汉语也是一门神圣的语言,这就是中国索隐学家们所发现的真相。
现在马若瑟已经到了结束介绍这门语言的最后关头,接触到了文体风格中最精妙的一类:寓言——带有隐含寓意的词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宗教感情。
无论如何,在这样一个情感的迸发之后,马若瑟并没有把以展示寓言的形式来分析研究“经”的做法贯彻下去。相反,他引用了《列子》中很长的一段文章和《庄子》中的三段文章,并作了大量专业的和语文学上的分析与评注。
他只在最后一个例文,关于影的寓言中回归到天主教的术语:
予有而不知所以。予蜩甲也,蛇蜕也,似之而非也。火与日,吾屯也。阴与夜,吾代也。彼,吾所以有待邪,而况乎以有待者乎?彼来则我与之来,彼往则我与之往。
马若瑟自己并没有给出这个“象征”的说明,而是告诉大家某一位注释家的注解:“影子等待着身体和太阳。同样的道理,万物都有生有灭,唯一的例外是天主。天主不渴求任何事物,也不需要任何事物,可是没有天主就没有万物的生和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