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言虚词

二、文言虚词

这一章共有32页,超过400段长短不一的引文。大多数引文都选自“四书”、“五经”,选自《庄子》或欧阳修的作品,但多数情况并未注明出处。

在这里,我无法完全展现马若瑟所提供给我们的丰富信息、精妙分析和特征介绍,以及教学法上关于如何使用或不使用某些特定的字的建议。

尽管我从前面三节和后几节中摘录出来的例子并不多,但也足以使读者对马若瑟教授古代汉语虚词用法的方法有所了解。

马若瑟的论述从虚词“之(zhi)”开始。他用了七个段落来解释“之”的用法和意义。下面是关于前三段的简要概述。

1.“之”表示“的”的意思,是构成属格的一个标志性连接词。马若瑟举出了很多有“之”的例句来说明它对词语的连接。当“之”字在句中的意思不言而喻的时候,“之”就可以省略。马若瑟也给出了不少标准的带“之”字和不带“之”字的表达法。

最后他引用欧阳修的一句话“此先王之教之神也”。虽然在“教之神”中可以不用“之”,但不应当这么做,少了这个“之”,“那些深谙中文的人会觉得这句话韵律紊乱”。

2.“之”常常作为一个动词的宾语,表示第三人称代词:他,她或它。你会说:“那它就不是一个虚词!”我的回答是:“我知道,但那又如何呢?难道我不被允许阐述字与字组合后的多种用法吗?”

关于这一用法,马若瑟列举了两个短小简单的分句。此外,他还列举了朱熹冗长的例句,有三个双分句,每个双分句里包含“之之”这样的结构,“第一个‘之’是动词,第二个构成属格,例如:学之之博未如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如行之之实”。

3.“之”有时可以作动词,表示“到”或“往”。马若瑟选择了一个包含有连续三个“之”的句子来举例:Bu zhi zhi zhi zhi lu,不知之之之路。

接下来讨论的虚词是“者(zhe)”。马若瑟分别在四个段落里详细分析了它的用法,及一些难句的结构。“者”字的第一个用法是它可以构成“者”字短语来表示动词。接着,这个虚词可以构成抽象名词,比如“诚者”。其中一个重要的用法是“者”字可以用来定义或解释一个字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分句必须以“也”结尾。例如:山者,泉之原也。仁者,人也。

马若瑟介绍的第三个虚词是“也(ye)”。他用了九个段落来阐释这个虚词在古代汉语里的用法,占了全书的三页。

“也”有时是一个用于句尾的语气词;在别的情况下,“也”放在一个复句的第一个分句的结尾处。马若瑟引用了欧阳修的作品中的一个例句,用了八个清晰的注解来进行分析。“如果我都用这种方法来仔细分析所有的例子,那就没完没了了。”

在一些经典中,“也”字常常放在专有名词的后面,但在其他地方把“也”放在名字后面是非常不好的。

最后一段的有趣之处在于引用了《性理大全》中的一个词。这本书是明代杰出的理学家的选集,遭到了早期来华传教士的轻视和畏惧。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常常发现“也有”这个词,表示“that also happens”。这是属于大众化的一种普通表达法,不过那正是这部著作的作者爱用的写作风格。

最后是关于虚词“若(ruo)”和“如(ru)”的一节里第一个段落的摘选。

这些虚词引领的是一个条件分句,“if”:“若然则”——“如果那样,就……”

欧洲人会被告诫不要总是使用“若”和“若是”,因为在他们母语中的“if”条件句中,这两个词是一定要用的;或者出于某种考虑,他们希望比较正确地表达自己。可是中国人一听到这样的句子,马上就可以从中了解到说话者是一个外国人。因此,学生应当像中国人那样省略这类表假设的虚词。他不应该说“若是如今有人在这里”,意思是“如果这个人现在在这里”。即使在口语里,这类结构也是不可能出现的。他更应当像中国人写的那样说:“今有一人焉。”

在《汉语札记》里有很多直白的劝诫——“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写”。但是上面这一条忠告却是不同寻常地强烈。

马若瑟在这里力图阐述的,也许不是近几年被热烈讨论过的“汉语里反事实条件句是否存在”的问题,但从他对这一点劝告的坚持似乎可以看出,当他写下这些话时,他的头脑也有类似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