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理解》
(Note critiques pour entrer dans l'inteligence de l'Y King)
傅尔蒙曾向马若瑟询问有关《易经》的问题,在马若瑟1728年11月中旬给他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很想将研究一部分六画卦的一份完整的研究成果寄给你,可是对其中任意一个的分析都会比这一整封信还要长。”
三年后,1731年8月27日,马若瑟随信寄送了一份题为《易经理解》的文稿。书中只涉及了《易经》中的前两卦,也就是经常提到的天和地的两个卦象。这是他计划写作的一部关于《易经》的巨著的第一部分。在总序的结尾部分他写道:
我正在写作的这部著作共有32章,介绍64卦,每一章都分为两个部分。在每一章的开始,我都加上了一个专门的序言,我认为这是有必要的……
这部著作的前26页是《易经》的“总序”,还有一个关于前两个卦象的专门序言。后面50页专门介绍第一个卦象的文字部分,随后57页则是关于第二个卦象的专门介绍。
在总序中,马若瑟再一次提到,《易经》是中国古籍中最古老最深奥的书籍。人们相信其中包含了宇宙命运的传统。尽管如此,中国人并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他们用《易经》来预测个人的命运,也就是说,他们将《易经》当成了一部占卜书籍。早在宋朝的时候,欧阳修就曾嘲笑过这个荒唐的做法,但是这种观念在百姓当中依然十分流行。[37]
对《易经》结构的介绍起于“一”和“”,也就是两仪,这是两个基本的符号。它们形成了相对的东西——强壮和羸弱相对,尊贵和无耻相对。“因此在这个系统的一开始我们就看到了救世主——也就是上帝的符号。毫不奇怪,这个符号贯穿于这部书的始终。”
后面是一篇短小明了的有关卦象四个部分的说明,从“彖传”——简短艰涩;到“彖曰”——对彖辞的美妙解释;再到“象传”——符号的表明,通过表明组成卦象的两个三画卦的意思来解释卦象;最后是有关独立线条的解释——“这些解释并不比对彖辞的解释明了多少”。
接着我们会看到关于《传》(《易传》)的一部分,这是附在《易经》结尾对《易经》的评论集,它对《易经》中的每一卦象都有一些解释。《系辞》——“其中有很多精妙的论述,不过也有后世作者们的一些补充”。《文言》——只是关于前两卦的论述——可能是一些零散评论的合集,阐释了卦象的384行。[38]《说卦》中包括一些很好的论述,《序卦》“说明了《易经》中卦象排列顺序的原因,有好的也有坏的原因”。最后是《杂卦》,用韵格的形式写出,“是《易经》评论中最深奥的一篇”。
谈到那些从汉代开始的评论者,马若瑟说在他的研究中,他已经查阅了其中80余位的资料。“在他们的集注中,他们的观点几乎全部相悖,人们没有理由轻信其中之一而忽视其余的。很明显,他们中几乎没有人能够读懂《易经》。因此,我可以很公正地说,我不能对他们的解释给予很好的评价,或许只能留待其他比我有能力的人来解释那些我不能明了的部分。”
马若瑟这样将自己从中国学者的研究中脱离开之后,毅然将西方的基督教理论应用到了对《易经》的解释上来。
对于这部书的翻译,我承认我既不够聪明,而且也不够勇敢以承担起这项任务。但是我希望我的注释能够帮助读者们感受到这部神秘的书中包含的深奥理论。
在这里我们将他关于第一卦象的论述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来,以便看出他的思考方式和风格,当然,这些翻译作了一些改动。
马若瑟当时的论述如下:
第一卦中的象。
象曰:“天行健(原文如此[39]),君子以自强不息。”
Xiang yue:Tian xing jian,Jun zi yi zi qiang bu xi
意思是说,象卦中说:“天道运行不止,健。有力量的君子永远不会停止追求。”
注释:
我已经在引言中说明了“象曰”这两个字总是放在两个小图形——三画卦的解释后面,两个三画卦又组成了一个六画卦。
在卦一中,一共有由两个相同的三画卦组成的八个六画卦。
“”包括上面一个“☰”和下面一个“☰”。在对这两个三画卦进行解释之后,我们发现了由它们组成的卦——在这里是“乾”。
对于所有的卦象来说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发现文本中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将“天行乾”写成了“天行健”[40]。当我们看到《易经》中没有相似的错误时,这一点就更加明显了。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察第二卦来说明这一点,如果第一卦中是“天行健”,那么第二卦中就应该是“地势顺”,但是事实上却是“地势坤”。因此我们必须对文本进行改正,将“健”改为“乾”。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样一来,“天行”表示卦一中的两个三画卦,“地势”表示卦二中的两个三画卦。
上天被认为是圆形的并且不停运动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天行”,也就是上天运行的意思。大地天生是不动的,并且是方形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地势”,也就是大地承载一切的意思。
这就是上述两卦的含义所在。这种符号被称为“意象”,也就是可以通过思考能明白的形象。因为事实上上天之上并没有另外的上天,大地之下也并没有其他的大地。《易经》中包含许多这样的符号。
整个卦名表现出了它的含义。我已就“乾”卦和“坤”卦的含义谈了很多:是乾创立了不断运行,并且推动万物运行的有形之天;是坤承载着孕育万物生长的大地。
卦一中的每个三画卦的“☰”都被认为是“健”,也就是永不停息,永恒运动的意思。在整个卦中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健”。不管我们如何观察,“”总是“健”。
卦二中的每个三画卦的“☷”都被认为是“顺”,也就是顺从、温顺的意思。当我们观察整个卦象时,我们会看到更多的“顺”。无论我们怎么看,“”都是“顺”。
因此如果我们将卦一和卦二看成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时,我们就会发现“圣”,也就是圣人的意思。
考察卦一的象——迄今为止马若瑟只谈到了其中三个字的含义。下面马若瑟将讨论其余七个字的含义:“君子以自强不息。”
在展示了卦象符号之后,文本告诉我们这个卦象是如何与圣人形象相符的,换句话说,卦象是如何代表圣人的形象的。
(在《易经》中)君子总是表示圣人的意思,也就是君主的儿子,就像我们谈到上天的儿子时用“天子”这个词一样。我们可以认为他是具备了一切该具备的智慧和德行的人。
“以”总是出现在卦象中的第六个字,在这里表示圣人实现这些符号的某种方式。我们知道他们的方式是“不息”,也就是不停地奋斗。
注释家们说“不息”前面的两个字“自强”是强迫自己做某些事情的意思。可是,注释家们又承认圣人们不需要学习就知道很多事情(“生知”),并且做什么事情都毫不费力(“安行”),那么为什么还要说他“强迫自己呢”?
“强”是强有力的意思。而且我们还必须解释“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己凭借自己的能力而强大”,就像我们语言中所说的“自有”差不多。
这就像我们理解第35卦“”的象一样,“晋(jin)”,“君子以自昭明德”,意思是圣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自然本性来知晓德行。他能知晓德行是因为他自己有智慧。同样的,他能够有始终如一的行动是因为自身有克制自己的力量。
然而,作为人的“圣人”对他的“父”说:“不是我的意志,而是你的,被执行了。”(《路加福音》,第22、42节)那是为了给我们树立榜样,教导我们必须永远做善事才能获得德行。
我们灵魂中形而上的部分——“道心”崇尚德行,并且努力做到有德行——由此人向往着“乾”和“天”。我们灵魂中形而下的部分——“小心”让我们有人的七情六欲,同时引诱我们远离“道心”。“小心”要遵从于“坤”和“地”。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所谓有智慧有德行的人“自强不息”就是他们能够一直都做善事,这样他就成了“圣人”的一个模糊的影像,而“圣人”则是“神”鲜明的影像。
《易经理解》很有意思,因为它和马若瑟的其他著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是和《六书实义》相比,也很不一样。其他的著作都是从对具体文字的分析出发,而《易经理解》则不然,它试图就整个组织结构上的关联进行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正如我们所看的,《易经理解》中对神圣的文本进行了大胆的修正,对“圣人”,比如弥赛亚进行了种种的假设,将《易经》中相对的卦象——卦一和卦二的阐释联系起来进行介绍。“道心”和“小心”这对概念摘自《史记》[41]——我们发现马若瑟在《汉语札记》中也提到了它们——最后一段有关“道心”和“小心”的内容自始至终都用中文写作,谈论着“圣人”和“神”。
[1]原书本章注1:Gaubil Antoine,Correspondance de Pékin,(Ed.R.Simon),1970,p.363.
[2]原书本章注2:“巴黎索隐派”(Paris Figurists)的说法很可能来自于帕斯卡尔(Pascal)的著作《思想录》(Pensés)中关于“形象”和“形象意义”概念的重要论述。非常有趣的是,在当时来华耶稣会士们所能看到的该书的版本当中,并没有经常被引用的题为“摩西还是中国”的篇章。弗雷烈在1732年写给马若瑟的一封信中隐约提到了他认为的巴黎索隐派和中国索隐学派之间的联系。在对马若瑟寄给他的一篇匿名文章进行评论时,弗雷烈发现马若瑟有信奉索隐派理论的倾向,而这种理论已给傅圣泽带来不少麻烦,他对此表示遗憾。他说:“明智的人怎么能放任自己被这股邪风所污染呢?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以至于使人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产生的距离要大于实际生活中的距离——耶稣会士和詹森主义者?”在弗雷烈看来,当巴黎的詹森主义“索隐派”制造了骚乱的时候,关于詹森主义者和“受到邪气影响的人”之间这种意料之外的关系就可以得到解释了。Pinot:Documents inédite...p.45,1932.
[3]原书本章注3:Kircher,Athanasius,Oedipus Aegyptiacus,1652—1654.Beurrier,Paul,Speculum christianae religionis in triplici lege naturali,mosaica et evangelica,1663.(该书于1680年出版了法文版)Huet,Pierre Daniel,Demonstratio Evangelica,1679.Huet,Pierre Daniel,Questiones Alnetanea de concodia rationis et fidei.Cadomi...1690.Thomassin,Louis,La méthode d'étudier et d'enseigner chrétiennement et solidement la philosophie par rapport à la religion chrétienne et aux écritures,1693.1716年的时候,梅尔希奥·达拉·布列加依然在使用基歇尔关于埃及象形文字的“材料”,但是遭到了蒙福孔的嘲笑。
[4]原书本章注4:马爱德(Edward J.Malatesta)编,《利玛窦〈天主实义〉介绍和注解》(Introduction and note to Matteo Ricci: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1985年。
[5]原书本章注5:见“马若瑟致傅尔蒙的信札”一章注释22。
[6]原书本章注6:见《汉语札记》一章注释3。
[7]原书本章注7:Collani,Claudia Von,P.Joachim Bouvet,S.J.-Sein Leben und sein Werk,Monumenta Serica Monograph Series ⅩⅦ,1985,p.10.
[8]原书本章注8:《古今敬天鉴》(Mirror of Worshipping Heaven in ancient times and now),参见Collani,Note7,p.54-Letter to Grimond:Bibliothèque nationale,Paris.Lat.n.a.156,fol.8—21.
[9]原书本章注9:“Pareri di alcuniPadri sul libro I Ching”.Bibliotheca Nationale Centrale Vittorio Emanuele Ⅱe,Roma.Ges.1254/16.
[10]原书本章注10:事实上,皇帝曾经说过白晋吸收了《易经》中的思想,还曾因此表扬过他。参见本章前面注释中柯蓝妮的书,第83页。
[11]【罗神】墨丘利,诸神的使神,工匠、盗贼等的保护神。——译者注
[12]犹地阿:古代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译者注
[13]原书本章注11:白晋所知道的一部于埃著作的名称《福音的证明》。见原书本章注3。
[14]书名引自《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536页。——译者注
[15]原书本章注12:巴黎国家图书馆,MSS.Occ.,Fr.156,第54—60页。
[16]书名引自《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532页。——译者注
[17]据《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一书介绍,该书疑为高第(《书目》1366页著录之《易经理解》写本,现藏巴黎国家图书馆,中国书编2720号,四开本,第124页)。见《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535页。——译者注
[18]原书本章注13:梅尔希奥·达拉·布列加(Melchior dalla Briga,1686—1794)是一位曾经在普拉托、佛罗伦萨和西耶那教授过哲学和神学的耶稣会士。——18世纪初的时候在罗马曾经出土了一些埃及人的塑像,地点在Sallustian花园。其中一个巨大人像的腰间系着写有象形文字的腰带。1716年,布列加神父将这些文字翻译并发表了出来。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他是在读过了基歇尔的《埃及的底比斯王》(Oedipus Aegyptiacus,1652—1654)之后才进行翻译的。他认为其中一个象形文字意味着“三位一体”,并将它解读为易西斯女神的意思,因此将这条腰带称为易西斯腰带。马若瑟不可能看到过这篇论文,该文是以对开版的形式发表的,包括原文和很多注释性的解释。马若瑟所看到的是《特里武论文集》中关于“发现”的一个较长的注释。和布列加一样,由于对埃及人知之甚少,马若瑟和当时的其他人都相信了他的说法。事实上这个现在保存在梵蒂冈的埃及博物馆里的巨大人像是法老托勒密二世(Pharao Ptolemy,前309—前246)的塑像。他腰带上的象形文字不过是他的名字和皇室称号。——意大利文对开版的布列加论文的一部分曾经发表在《博学者》(Acta Eruditorum)上,1725年,第537页。我们知道,1725年12月24日马若瑟在给傅尔蒙的一封信中转寄了给布列加神父的信函。B.n.MSS.fr.12209。
[19]邵雍的这种历史观即“以一世观万世”之说,试图用象数来解读整个自然史和人类史。他将时间历程划分为元、会、运、世等四个套子。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为三十年,故一元为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这种元、会、运、世的比例其实是年、月、日、时的比例的放大。邵雍认为,在复卦初爻,世界就开始存在了。到了泰卦,世界上的个体事物就开始产生了。这时候人出现了,到了乾卦就达到文明的黄金时代。接着就是不断的毁坏过程,到了剥卦,一切个体事物都毁灭了。到了坤卦,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然后又在复卦初爻再现时开始另一个世界,又重复以上的全过程。每个世界的成毁各经历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译者注
[20]原书本章注14:鲁尔,见本书“导论”一章注释8,第163页。
[21]原书本章注15:同上,第158页。
[22]原书本章注16:《祈祷书》曾经在白晋所写的部分中出现过一次,第216页,但显然只是一个补充。马若瑟在下文中纠正白晋的错误时再次用了这个词,第240页。
[23]1704年白晋在给阿贝·比尼昂的一封信中,在说明自己的索隐学观点时,用了相同的表达形式。Claudia von Collani,Eine wissenschafiliche Akademie für China,1989,p.35.
[24]原书本章注18:Ovid,MetamorphosesⅨ,692.
[25]【希神】智慧女神帕拉斯·雅典娜(Pallas Athena)。——译者注
[26]【罗神】米涅瓦,司智慧、学问、战争等的女神。——译者注
[27]【罗神】狄安娜,月亮和狩猎女神。——译者注
[28]原书本章注19:克里斯蒂·曼泽尔(Christian Mentzel)和巴耶尔曾经研究过女娲的形象,并且认为她就是夏娃的形象。见“导论”一章的注释。
[29]以西结,希伯来预言家。——译者注
[30]原书本章注20: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一样,该书的法文版1878年在巴黎以Vestiges des principaux dogmes chrétiens,tirés des anciens livres chinoi为题出版。
[31]原书本章注21:事实上马若瑟至少拥有这部手稿的一部分抄本。因为后来他将它们送给了安德鲁·雷姆塞。
[32]原书本章注22:见原书“马若瑟致傅尔蒙的信札”一章注释17。
[33]原书本章注23:华兹生(Burton Watson),《早期中国文学》(Early Chinese Literature),1962年,第225页。
[34]该段译自《诗经·生民》中的一段:“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真之平林,会伐平林。诞真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译者注
[35]原书本章注24:《旧约·诗篇》第11节。
[36]路西法(Lucifer),撒旦的别称。——译者注
[37]原书本章注25:欧阳修,《易童子问》。
[38]原书本章注26:Iulian K.Shchutskii在他著名的《〈易经〉研究》(Researches on the I Ching,1979)一书中提到了“文言”只不过是“一系列比喻说法的集合”。
[39]龙伯格认为此处引文可能有误,故特地作了这样的说明。——译者注
[40]《易经》作“健”,这是马若瑟的误读。——译者注
[41]原书本章注27:《史记·大禹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