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札记》
《汉语札记》有时也被称作汉语语法书,不过事实上,马若瑟却是把它当成一本全面描写中国语言和文学的课本来创作的。这一目的可以通过他选择的书名表达出来,书名的直接翻译是“关于中国语言的知识”。在反复阅读这本书之后,学生已经准备好学习更高一级的中国文学知识课本。
在《汉语札记》中提到了两种汉语,书中第一部分涉及“现代汉语”,第二部分则论述古代汉语。马若瑟所说的“现代汉语”是指汉语的口语,尽管他坚称他所举出的无数例句不是他自己生造的,而是选自元杂剧或是当时最好的通俗小说中的对白。第二部分提及的古代汉语,则是以从上古流传至今的著作为基础,也包括宋代的文学作品。在马若瑟看来,宋代以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衰退期,后来的作者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在模仿前人。
《汉语札记》不仅教学生要学会说,而且要理解马若瑟所指的“官话”,还要让他们能读好小说。马若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和理解古典语言。不过,正如我们一再注意到的那样,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意图是教欧洲人用优美的中文进行写作,这也意味着要正确地模仿古代作者的风格体例。
在创作《汉语札记》的过程中,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马若瑟都没有任何范例可供参考。
有一本由多明我会传教士万济国撰写的《华语官话语法》于1703年在广州以木版印刷出版。但那只是一本关于汉语口语的小册子,全书没有任何汉字。
耶稣会士在欧洲出版了很多总体介绍中国的书籍,其中也都提到了中国的语言。可是,没有人编写过中国语法书。
中国人自己也未曾撰写过语法书,事实上,第一本由中国人撰写的语法书出现在1898年[1]。
在《汉语札记》的序言部分,马若瑟介绍了他是如何开始学习汉语的。在此后的30年里,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对这门语言的学习,勤奋地阅读了大量的中国书籍。马若瑟全文抄下了很多对他的索隐体系有用的段落,而且很可能始终针对语法、句法和修辞做好了笔记。他将这些笔记写在小纸条上,并以某种方法整理归类,以便今后查阅。当马若瑟决定写一本关于汉语的课本时(也许就在他初次接触傅尔蒙之后),他一定是从这些数量惊人的小纸条中构建起成书框架的。
在这一章里,作为一本关于汉语语法和修辞的巨著,以及一本关于中国文学的手册,我们将对《汉语札记》进行介绍。
这并非详尽地研究该书的每一个章节和部分,而是那些使马若瑟感兴趣的,这也正是本章的重点所在,并将通过若干阐释性的例子来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