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若瑟在对《汉语札记》的第二编展开论述之前,用较大的字体在另一页写了一个注释:

我的书的第二部分不再是为初学者写的,我会逐步省略声调符号和注音,因为已经没有必要了。一个已经阅读过并且学习过本书第一部分的学生,不再需要这样的附属物了。

马若瑟应当把这段话放在最后几章里,因为他甚至常常在最后的章节中省略了译文。这样,他就能做到首尾呼应了,可以提醒学生他曾经在这本书的开篇谈到的关于使用中文字典的问题——现在他准备使用它们了!

马若瑟对第二编的安排如下:

我把《汉语札记》的第二编分成五章。第一章简要论述一些第一编中尚未提及的语法和句法。第二章论述虚词,由此可以理解中国语言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是如何构建短语的。第三章则分析不同的文体以及讲授怎样写中文文章。第四章阐释各种修辞法,既包括词语的修辞,也包括句子的修辞。最后一章是从中国文学作品中摘录出来的一个高雅短语的汇总。

第一章给读者展示了古代汉语区别于现代用法的一些总体特点。

第一节分析了用前置词和介词表达“很多和所有”的多种方法,以及它们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马若瑟列举了很多短小的例句,分别摘自经书或韩愈、欧阳修的作品。

接下来的一节介绍了在上下级面前,正确使用人称代词,以及表达“它,它们”的不同方法。他还欣然研究了“其(qi)”字的指代用法:即放在一个名词的后面。这种句子现在通常被译为“对……来说,它……”。“这种形式在中文作品中非常常见。”他说。

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关于名词和动词。“每一个初学者都知道,汉语里的词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这一节包含有一段简短但值得注意的关于声调的论述。“现在的教师坚持认为,当一个词语从动词义转化为名词义时,它的声调一定会改变。尽管如此,《正字通》的作者却不这样看,他说汉语在古时候根本没有声调。”马若瑟以他典型的对汉语口语缺乏兴趣的做法,草草了结了这一问题:“即使如此,一个汉字用如动词通常可以通过内容加以辨认。”就像他从《孟子》中摘录的一个例子一样:“孰能一之?”其中的“一”毫无疑问是用作动词“统一”。尽管这样,马若瑟也告诫欧洲人不要“过多地将名词动词化,除非你可以恰当地使用这样的术语”。欧洲人容易这样做,中国人反而会觉得“奇怪和生硬”。

第二章的章名是“一篇关于中国语言中虚词的论文”。这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马若瑟是这样开头的:

我当然知道,那些编写语法的人通常将语助词分为若干种类别,例如系词、转折连词、增强语、小词缀等等,但在中国还遵循这样的语法原则似乎并没有什么价值。我并不想将我们的语法规则运用到汉语中,相反,我希望传教士们可以解放他们的思想,摆脱自己本国语言的影响,将这些明白无误的想法穿上中国式的外衣。

所以,让我们向Despauterus和Alvarus说再见吧!别了,我的拉丁语法!现在,我将在以下18节文章中逐一阐释汉语中的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