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象形字字典的论文

关于象形字字典的论文

“象形字典的手稿”是马若瑟较早的一篇关于索隐学观点的论文,其中包括两篇有关中国象形文字字典的概述。

这份手稿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我们是从1728年12月10日马若瑟写给傅尔蒙的信中知道这部手稿的。他提到将“这篇关于中国象形文字的旧论”和其他很多东西一同寄给了傅尔蒙。马若瑟当年曾将这部手稿的一份抄本寄给了在巴黎的苏熙业神父,可是却没有收到什么回应。

由于某种原因,马若瑟并未说明这部手稿包括两个独立的部分,然而事实上这部手稿的前三分之二是由白晋写的,只有最后三分之一为马若瑟所写。

这份手稿可能创作于1712年以后,但应完稿于1714年之前。在该手稿的上述两个部分多次提到了白晋的《易钥》(Key to the Yi Jing,1712)一书。[20]

这篇论文实际上记述了1707至1716年间在华耶稣会士们讨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在索隐学派理论发展的早年间,这样的稿件在对索隐学派理论多多少少感兴趣的耶稣会士之间流传。稿件的作者经常用化名来代替他们真正的名字,也不提供真实的住址。在当时的欧洲,当文学界或科学界的同仁,或是朋友们在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或是用信件来交换意见时,他们通常有使用化名的习惯。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保密,也不是小心翼翼,只不过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乐趣。

马若瑟在一些稿件中使用“Long Tchu”这样别出心裁的名字,白晋被称为大师——也就是先生,马若瑟在他论文中的最后几页有一次也是这么称呼他的[21]。

作者的名字既没出现在稿件的开头,也没出现在结尾,不过稿件的第一部分显然出自白晋之手(第211—235页)。和他的其他许多手稿一样,这部分内容中充满了细微的数学运算和几何图案。不但如此,他以一位老师的口吻写道:“我说……”,“我说过……”,“就像我在《易钥》中说的一样……”,还有“你们可以从我说的话中看出……”。

稿件的第二部分(第236—247页)是由马若瑟写的——以白晋学生的口吻进行写作。

马若瑟应该是从白晋本人那里或是从与他通信的人那里间接得到了白晋的文件,然后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对正在进行的有关索隐派观点的争论以尽绵薄之力。他为那些没有看到过白晋文章的人而写,这从很多相关材料和引用的语句中可以看出:“见《祈祷书》”或者只是“《祈祷书》”。[22]

手稿的两个部分都用字典的形式撰写,每个独立的条目上有很多关于中文文字的“神圣意义”的解释,不过表述方式和体例有很大的不同。

在给另外一位耶稣会士寄出自己的手稿以及可能还有白晋的手稿之前,马若瑟对这两个部分全部进行了誊写。它们都出自同一位秘书之手,抄本的质量并不好。这就是马若瑟1728年寄给傅尔蒙的稿件,也就是他称其为“旧稿”的那一份。

为了更好地阐述马若瑟早期的一些情况,我们应该先对他的老师的情况做一扼要介绍。

在论文的一开始,白晋就说他将对中国文字作一简要的论述——它们是真正的象形文字——他在文中引用了一些曾经引起他极大兴趣的文字形象。“当它们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就将它们记录了下来,并没有按照什么次序。”[23]

事实上,这份稿件就是一份字条的集合,在短时间内,将结构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了一起,其中掺杂了很多与文字学无关的星象学和命理学的内容,还有希腊和埃及的寓言故事,以及“古代中国史”中记载的寓言故事等等。

字典是以“丶”开头的,也就是“点”,是“神”的意思,然后是表示一、二、三的数字,意味着圣三位一体的位格,还有“△”,也意味着三位一体。“人(gin)”,完全就是指耶稣基督。白晋说这个文字的发明是为了来表示圣三位一体的第二个位格。他补充说这个文字的发音和意义同拉丁语的“gigno”和希腊语的γιγνομαι很相似,应该是从这些语言中来的。除此之外,希腊语中的“γ”就是中文中的“人”颠倒过来的形象……

几乎所有的历史和神话记载中都有表示上帝、圣三位一体的字条,更多的则是表示耶稣基督的形象。伏羲,就像以诺和赫尔墨斯一样,是耶稣基督的化身;黄帝及象征和平繁荣的神话形象麒麟,也同样是耶稣基督的化身。

从下面一些简短的字条可以看出白晋对于象形字典的一些看法。

【光】(guang),在这个字的组成部分中,“丄”是天的意思,“丷”表示圣三位一体的第二个位格,“儿”表示人,也就是上帝道成肉身的形象——象征着世界之光的到来。

【苦】(ku),这个字由表示植物的“艹”和“古”组成——表示人类劳作的苦难和受到的惩罚来自于偷吃了禁果的原因。白晋补充说拉丁文中表示果子和树木的单词——“herba”和“arbor”也有相同的词根——“r”和“b”。

【默】(mo),由“黑”和“犬”组成,狗象征着忠诚的仆人,黑则是宇宙沦陷后的世界黑暗。他说,“这让人想起那个关于‘沉默’的寓言,将手放在嘴上以表示深思”[24]。

【女娲】(Nü Wa),中国神话中的妇女形象,传说她曾经炼成了五色石,补好了苍天。这“很像耶稣基督的五个伤口”。

在后面的篇幅中,女娲被认为具有阴性的特点,她是上帝的女性化身,就像希腊和埃及寓言中谈到的帕拉斯(Pallas)[25]、米涅瓦(Minerva)[26]、狄安娜(Diana)[27]、易西斯(Isis)等女性神明一样。[28]

马若瑟尽量将他所写的关于中国象形字典的描述部分系统化。他给这一部分起了个名字:“根据部首排列的各种各样的中国象征性文字或者象形文字。”

事实上,我们发现他一页一页仔细地研读了《正字通》这部32卷本字典的前4卷,逐个考察了这些文字,研究了对此的解读说明,试图发现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含义。

马若瑟似乎引用了白晋很多关于独体字或部分合体字的阐释,例如“丶”表示上帝,“img”、“img”、“☰”表示圣三位一体的三个位格,“人”表示耶稣基督,“十”表示十字架,“img”表示神的手,“口”表示宇宙,“小人”表示犯罪的人,“丄”表示上天,等等。

他文中的第一个词条是关于“一”字的。

“一(yi),这是构成其他所有汉字的基础,也是数字中的第一位。”后面是解释这两种意思的两个分句。马若瑟补充说:“这个汉字是‘神’的美好象征,是伟大的和谐的象征。”

接下来,马若瑟从古老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引用了一段话,这是他在字典《正字通》第一页中发现的……

“伟大的开始,伟大的‘道’,建立于统一之中,将宇宙分为天地,使万物变化和圆满。”

马若瑟补充说这个至高无上的统一在另外一个地方被称为圣三位一体,“伟大的一年奉献给圣三位一体”——又有什么能够如此美妙地表达关于神的“圣三位一体”的观念呢?他提到的“另一处”实际上也在《正字通》第一页。

下面是一些例子,通过它们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马若瑟是如何用他的词源学理论来分析中国文字的。

【乘】(cheng),意思是在适当的时候登上一辆双轮战车。由“丶”、“人”、“十”和“北”组成。耶稣基督,在天父的命令下,从他的右手边下来,就在恰当的时候登到了十字上面,好像乘上了一辆双轮战车。先知以西结(Ezekiel)[29]说过,他听到这辆神秘的战车来自北方(《旧约·以西结书》第一章和第十章)。

【來】(lai),意思是来到。两部字典的作者都认为“木”字清楚地表明一个人被缚在十字架上的形象。马若瑟说白晋把两个小的人(从)解释为普通的犯罪者,当他们在十字架上发现了神之后,他们认出了他;神同样也看到了这两个犯罪者,而耶稣基督被钉死在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十字架上。

【佥】(qian),是全、都的意思。马若瑟通过反切和音韵进行解释之后,从他的字典(第二卷,65页)上抄写了前九个汉字,用各种方法来解释这个字是“全”的意思。如下所说:

“这个字表现了所有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用两个人来表示,‘二’、‘人’、‘口’,也就是亚当和夏娃。这两个人犯了罪,成了‘小人’,因此使得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和他们一样有了原罪。他们和所有的人都统一听命于一个首领,那是唯一能从原罪中拯救他们的人,这个人就是耶稣基督,唯一的一个人,‘一人’。”

马若瑟在此并没有提到在他字典以后的解释中曾提到的这个字来源于“△”和“一”,这在索隐学派学者的眼中看来是“三位一体”的表示。如果这样解释这个字,那么从词源学上来说就不合适了。

【力】(li),是一个部首。“白晋神父说这是表示刀的一个字,刀的上部有一个点,这个点表示神。这看起来似乎并不可能,也不完全对。但他或许可以证明这种观点。”

【午】(wu),早上11点至下午1点之间的时间。“耶稣基督就是在这个时间被钉在十字架上升天的。”

【卦】(gua)。“这是《易经》中三画卦和六画卦的名称。由‘丶’‘丨’和‘圭’组成,‘圭’是在觐见帝王或献祭的时候所用的一种牌子。《正字通》中说它上圆下方,象征着天和地……同时也象征着《易经》中圆形和方形的图形。根据先生(白晋)的解释,它们象征了正义之光等等。也许这些线条是刻在人们祭祀中使用的牌子上。”

【史】(shi),意思是历史学家。“《正字通》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内容,认为它来自一个意为手和中间的字。传说有史学家存在的传统始于黄帝的时候,黄帝是一位传说中的帝王,类似于耶稣基督的形象。传播《旧约》的先知和传播《新约》的福音布道者可能是唯一一些能够正道而行,毫不执有个人偏见和喜好的人。无论如何,他们是唯一掌握了确切真理的人。”

看看上述种种言论,无论是老师的,还是弟子的,也许我们就能理解这些言论为什么会引起其他一些意见相左的在华耶稣会士们的惊奇了。像在北京的天文学专家耶稣会士刘应等人一定会认为他们的言论是一些空想,后来当白晋完成了他的伟大体系之后,当马若瑟也完善了他的语文学的技能之后,索隐学派的这种体系就变得十分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