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特殊性质
这一章包括马若瑟对汉语口语所作的论述,这些例句是他从用口语写成的著作里摘录出来的。
中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和有力如此美妙地体现在熟练使用某些字词上,体现在众多的虚词和文章的修辞法上。在以下的章节中,我将广泛和深入地讨论这几大特点。
正如我们所见,马若瑟深知中国人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实词构成的。实词又可分为“活字”和“死字”,分别代表动词和名词。虚词并不必须要有确定的意思,尽管马若瑟对《说文解字》的学习使他确信所有的汉字都有一定的含义或者至少在某个时期有过。
现在,马若瑟要开始阐述中国语言的特质——虚词的运用。他将虚词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里的词只被称为“某些字”,是指那些仍然保留有明显的名词性或动词性特征的词。另一部分里的词,则被他称作“虚词”,只出现在或主要出现在虚词的位置。
这样一个分类并不十分清楚,而且马若瑟也没有明确定义。这个分类隐含着一些为难之处。第一部分含有的一些词不能完全准确地归于虚词一类,而第二部分包括的某些词却像动词或名词那样有着独立的意义。
第一个章节被冠名为“某些字的用法”——共16个。每一个字都如同真正有意义的动词或名词那样逐一阐释。不过,马若瑟又说到,这些字在这里应当被看做虚词,也就是“虚字”来进行讨论。
马若瑟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每个字的用法,包括汉字、注音和意译。
【得】,de,“表示得到,拥有,能够做,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将在以下的例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得”可以与各种动词及形容词搭配。“从翻译过的例句中可以理解到它对词义的补充。”这里共有约60个例句,大概足以使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词在中国语言中的功用。
【把】,ba,表示用手拿或抓住。但它还有不少特殊用法,却未被很多传教士所重视。接下来马若瑟列举了许多短语,在一些短语中“把”可以译作“take”;而在另一些短语中却不能这样翻译,在此情况下“把”似乎是指示其后动词的动作。当“把”表示“看做、当做”的意思时,以及“把”用作在手中拿着或使用着的物品的量词时,马若瑟也举出了不少例句。所有的例句加起来差不多有60句。
【打】,da,表示击打。马若瑟认为这个词等同于法语单词“faire”,也就是说是一个半助动词。可是,无论是在这里还是在整本书中,他从未使用或创造出像“半助动词”或“助动词”那样的技术性术语;而且,即使有人向他建议使用术语,我们也不能确定他是否会对此表示感激。马若瑟依靠无数例子所建立起来的自信,也许已经成为他性格中的一个特点。当我们再去看一看他对中国典籍所作的索隐式阅读后的论述,我们将会发现同样的情况:马若瑟举出一段引文,然后作简要的评注,接着又举出一段引文,再作评注,如此循环往复。
这一章里很多例句都清楚地引自流行小说或戏剧——那些愤怒的、恐吓的和悲伤的感叹。
他把16个字中的不少字放在虚词或虚词式的概念里进行论述,似乎是有点奇怪,例如:“一”、“道”、“心”和“气”等等。其实,这里教授的是这些字所包含的那些非常普遍和重要的表达法。
最后,也许应当指出的是,作者在不少情况下坦承他在阐述某些句法结构时碰到的困难,甚至达到这样的程度:在某一处,他表白自己一直都没有弄明白一个问题。
第二章的内容是关于马若瑟所认为的真正的虚词或功能词,也就是那些从来没有或很少充当过实词,即动词、名词或形容词的词。
在一个简短的序言里,马若瑟告诫他的学生要非常仔细地阅读这一长达36页的章节。学生应当注意到虚词在例句中的多种用法,“这使得句子产生曲折变化,而欧洲人却不会自然地想到这样使用”。马若瑟说,只有这样,才可以一点一点地学会讲汉语。
如果你不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去构建你的句子,而只把每个音节的音发准确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你的某些音发错了,中国人知道你是一个外国人;可是如果对词语的安排错了,中国人将无法听懂你说的话。
这一章节的开头部分是对虚词的五大分类:否定类、增加类、缩减类、句首类和句尾类。随后的35个虚词则是以一种无法辨认的顺序来逐一进行阐释的。
否定类虚词包括7个词,表示“不,不要,还没有,没有”。增加类虚词有10个,表示“多,很,非常”等意思。缩减类里的虚词表示的意思有“只,只有,很少”等等。
句首类虚词和句尾类虚词在这里基本上是表达情感的感叹词,用来引领或结束一个句子。马若瑟说他还将在后面的章节里继续讨论其他的句尾类虚词。
随后他通过摘自通俗文学中的大量例句来阐述了35个虚词。在这里,我们只选取其中的两个词:“也”和“还”及其扼要的分析,这已足以了解马若瑟用来教授构成中国语言“真正特质”的词类的方法。
【也】“这个虚词有多种用法,我将在下面九个段落里一一分析。”
1.也有(Ye you)。这个词常常重复使用,用于描述一个美丽的地方独有的特色。——“这里也有……也有……”他举了两个很长的例句。
2.也不(Ye bu)。这个词放在两个一样的词中间,作用相当于在问句中的“或”。例如:“你道苦也不苦?”共举出了七个例句。
3.也是(Ye shi)。这个词强调分句的句首表达。有12句引文。
4.也(Ye)。该词文雅地重复在两个相关分句里的名词后。例如:“手也不动,口也不开。”此外,还有超过八个例句。在其中一段引文之后,马若瑟将汉语与欧洲语言作了一个比较:“书也无心去读。”——意思是“他不喜欢读书”。“我们也许会说‘没有心读书’,请注意中国人在说这个句子时,措辞多么优美。他们把宾语‘书’放在开头,然后是虚词‘也(ye)’,使人注意后面的部分,而不是‘书’这个词。‘去读’这个语句同法语‘aller étudier’意思相同。”
从比较中赞扬汉语的口语表达法以及引用法语中的词句,这两个特点在《汉语札记》第一编的许多地方都可以找到。
5.“也”还常常出现在代词的后面,起强调的作用。例如:“他也不放在心上。”共有12段引文。
6.同样地,“也”还可用于强调所有的词类——动词、名词等。共举出12个例句。
7.“也”用在“一(yi)”后面的表达。例如:“要一个游人也没有。”在法语里可以说成“On ne voit pas une ame à la promenade”。共有七个例句。
8.有时“还”可以与“虽(sui)”连用。例如:“他虽也……,只是……”。共有两段引文。
9.通常来说,“也”还强调那些可以放在句中任何位置的虚词。有八段引文。
【还】这一部分关于虚词“还(huan/hai)”,只有三个段落。我们从第一段里得知“还”作为“still,yet”的用法,共计14段引文。在第二段,我们被告知当在两个分句的句首重复使用“还”,就构成了问句“还是……还是……?”,共有10段引文。第三段,马若瑟谈到,“还”常常被认为是多余的——“至少对欧洲人来说”。
值得注意的是,马若瑟从未使用过表示“和谐虚词”的表达法。
第三章的章名为“关于修辞”。这一章的第一节分析了“重复”这种修辞法。马若瑟谈到,无论是为了句子的明晰还是文雅,中国人都喜欢重复使用词语或短语。在第一节里,学生们可以发现包括各种形式的关于“重复”的短语散布在11页书中。在列举完这些词语之后,马若瑟写道:
那些真心想学会正确地说汉语的人,将不会对我举出这么多例句而感到厌烦。相反,他们会用心地学习这些例句,发音时也会完全按我标注的读音去读。
第二节是关于“对语”的,比较短,但是却意义重大。
在这里,“对语”这个概念有着很广泛的含义。我所指的并不仅仅是严格意义上的对立,还包括各种与之相似或有关的含义。不管怎样,我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可以用来指称这种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很常见的修辞法。事实上,我无法确定,在我这本小书中的上千个例句里很少没有用到某种程度的对比,不管是在词语里还是在句子里……这绝对是中国语言的一大特色。当然,我们完全也可以用一些简单的词来表达一种观点,但是要想创造出一个流畅的句子,就必须要利用对语和重复。
在《汉语札记》的第二部分论述古代汉语时,我们可以看到马若瑟对汉语里的对语概念再三斟酌。
这一章关于修辞的最后一节讲的是疑问。作者列举了11个可以使一个句子变成问句的词语或短语,还有差不多100句引文,有些引文还比较长。在很多时候,作者写了一些简短的注解,指出了意义上的细微差别。
第一编的结尾部分收录了165条民间俗语和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