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晋:中国索隐学派的创立者

第三节 白晋:中国索隐学派的创立者

对这些挑战或者说质疑作出回应的是白晋。他于1687年入华,到1730年去世前为止,一直在北京的皇宫中工作。我们已经在“导论”一章中介绍了他的生平和活动,在此只需介绍他的“索隐派体系”的主要观点即可,以此作为介绍他的学生——马若瑟的思想的引子。

对于白晋来说,要顺理成章地解说《易经》中的弥赛亚形象,其方法就是不把此书看成中国人的书籍,而看成是一部拥有犹太天主教传统的著作。但这样一部著作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每个天主教徒都知道,除了诺亚、他的妻子和三个儿子及儿媳外,人类曾在大洪水中灭亡。洪水退去以后,诺亚的后裔在地球上分布繁衍。其中一位叫闪,他是诺亚的大儿子,很可能来到了远东地区,并带来了古老的基督教传统,尤其是带来了以诺书的抄本。这本书是当时诺亚登上诺亚方舟时随身携带的,书中描述了以诺从神那里了解了关于弥赛亚的情况,又在天使护佑下进行了天堂之旅。

除了仔细研读《易经》、《书经》和《诗经》(后两部书和《易经》同样古老)之外,白晋还读了一些道家的著作。他发现这些书的作者知道并景仰上帝,也知道圣三位一体、人类的堕落、弥赛亚和审判日。由此白晋推演出了一个复杂的体系,认为世界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代”或者“阶段”,即人类堕落之前的时代、人类堕落之后的时代和救世主出现后的时代,他在中国古典著作和汉字中发现了关于这三个时代存在的充分证据。

汉字从一开始就是象形文字,即一种具有预示性的文字,同时也是为了向不尊重神明的世俗之人遮蔽信息而发明的一种神圣文字。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演变,原有的意义也逐渐消失了。

汉代的时候,有一种比较古老的文字,即所谓的篆书,虽然当时行将消失,却依然为人所知。但即使是这种古老的文字,也是从另外一种更古老的文字演变而来。上述古老的著作就是用这种原始的象形文字写成的。

仔细分析这些汉字,可以发现这些文字结构的本身就蕴含着基督教信条的秘密。索隐派认为许多简单的文字中都蕴含有基督教预言性的意义。“丶”表示上帝,“img”、“img”、“☰”表示圣三位一体,“丄”表示天,“丅”表示地,“丨”表示道成肉身,“乀”表示耶稣基督,“十”表示十字架,“來”表示被缚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等等。

白晋本人尤为确信上述著作中提到的人物和事件具有形象学和类型学上的意义,和《旧约》中的人物和事件一样预示着未来。

白晋之所以可以得出上述研究结论,是由于他具备进行此项研究的一些必要素质。他在1716年写给耶稣会总长的一封信中,说自己年轻时代曾经学习过希伯来语、犹太神秘哲学、埃及象形文字,还学过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的哲学学说[7]。他的手稿中对上述知识旁征博引,页边上还有很多数字方面的运算。

白晋曾经试图劝说其他耶稣会士和他一起进行索隐学派的研究工作。从1704年左右开始,他开始和傅圣泽、郭中传、赫苍璧、马若瑟等人就索隐学派的理论通信。这些通信中的一些原件或抄本被保存至今。

白晋还想让在各省工作的一些耶稣会士到北京来协助他的工作。傅圣泽来到北京,一直呆到1720年他返回欧洲。马若瑟于1714年至1716年在京,可不久后又返回了他原来工作的江西省。

这个集体慢慢瓦解了,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反耶稣会人士们的猛烈攻击,也由于来自反对索隐学派的教皇使节多罗(Charles 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1664—1710)于1707年所颁发的“南京法令(Nanking Decree)”对他们的打击。这一切使得可恶的礼仪之争又重新复活。几乎所有以前曾经对白晋的理论感兴趣的耶稣会士都离开了他。赫苍璧变成了他的反对者,而冯秉正则成了他最大的敌人之一。即使是马若瑟也曾经有一段时间放弃了索隐学派的理论——我们将在下文中提到相关情况。

尽管如此,白晋仍然得到来自康熙皇帝的尊敬和帮助,因此可以在皇帝的庇护下继续他的研究。康熙皇帝于1723年去世,雍正皇帝即位,他仇恨天主教,除了留下在宫廷中为他效力的外,驱逐了其他的所有传教士。他允许白晋独自进行研究,而当时白晋越发沉浸于从《易经》的文本和符号中来计算弥赛亚“再次出现”的时间了。

白晋于1730年去世,两年后,马若瑟和其他耶稣会士从广东被逐回澳门。

上面是我们对中国索隐派的创始人所作的介绍。柯蓝妮在她最近写的一篇关于白晋的专著中对有关白晋著作和生平的详细情况进行了详细论述。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这样一个人,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平静地从古籍中搜索新材料,并将这些新材料同他学过的神秘深奥的学说以及数学推演相结合,用来支持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体系。他相信自己会成功,因为主给了他语言和阐说的天分。为了完成他的学说体系,主挑选了他,派他来到中国。他可能无法活到这项学说获得成功的那个时刻,但是学说不可能失败,因为主已经决定了成功的结果。

可是,当我们研究马若瑟的通信和手稿之后,我们发现马若瑟手稿中的白晋形象和上述形象有很大不同。马若瑟笔下的白晋急躁不安,尖刻而富有攻击性,急于求成,总是在欧洲寻求资助者和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