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句

典型例句

马若瑟用两段引文作为开始,说明古代文章简洁的特点最终是怎样因为语言的扩展而被逐渐减弱和淡化的:“同样的意思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达”。

第一个例句选自《尚书》:“唯天聪明。”

马若瑟指出,为了表达这个意思,扬雄用了16个字,司马光用了38个字,而康熙皇帝的《日讲》则用了不少于76个字。

他详细地分析并高度赞扬了皇家的表达方式——其实,他心里所推崇的是《尚书》中精练的表达。

第二个例句是《尚书》中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尔为风,民为草。”这个六字的简练短句在《论语》里被扩展至16个字,又在公元前1世纪被刘向扩展至32个字。

马若瑟从《孟子》里选取了一大段文章来继续表达他的思想。这一段是以“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交于大国也”为开头的。

马若瑟把这一段与“风和草”的思想连在一起似乎有些牵强附会,而且表明此刻他意在别处,那就是这位哲学家总体文风上的啰嗦和不成熟,特别是在这段文章的结尾部分,寓意的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有点过于笨拙了。不管怎样,现在马若瑟已经偏离了正题,他借此机会作了一个注,表现他对那些普通中国学者的轻蔑:

因为那些中国学者很少阅读其他的典籍,因此他们对《孟子》之外的古籍知之甚少。对我来说,在这一段文章中可以完全摈弃他们对虚词的运用。

马若瑟提到了这段例文中依次使用的六个虚词,他说:“增加那些‘者’和‘之’(使名词化和所有格化的虚词),你就获得了中国学派的全部内容。”

接下来是很长的一节,叫做“从各类文体中摘录出来的大量例句”。这些例文总共有28段,各有长短不一的注解和说明。它们中仅有三段附有直接的译文。有一个例句选自《易经》,11个例句选自《尚书》,另外从《诗经》、“四书”、《庄子》、《太玄经》、《孙子兵法》和欧阳修、苏东坡的作品中各选了一至两个例句。因此,在此处,或在《汉语札记》一书中别的地方,“所有的文体”或“所有的文学”指的是从《易经》到宋代学者所写的著作。

所选的中文文章常常由短小的文段组成,与诗的形式相似。马若瑟这样做是为了强调某种对称,有时也为了展示相近的押韵。

大部分的注解都很专业。马若瑟根据节奏的抑扬顿挫和押韵来分析精选的例句,通过这种方法来教授写作优美的中文文章的技艺。不过,他有时也会插入一些与文体无关的奇怪的叙述,尤其是在例句的前面。

下面我们将看到其中的几个例句。

第一个例句选自《易经》,对第四十二个爻辞“益”的“经文释义”。利玛窦研究所的词典上说:“当上层遭到损害时,下层就有所获益。”马若瑟将它释为拉丁词“utilitas,裨益”。

在对结构和韵脚进行分析后,马若瑟翻译了这段文句——“译文大致如下”。

从他的拉丁文译文翻译成英文,如下所示:

损上益下 the High One sacrifices to those below

民说无疆 the people rejoice endlessly

自上而下 he comes down from above and submits himself below

其道大光 therefore his way is exceedingly brilliant

利有攸往 it is good that he proceeds

中正有庆 central and correct,he shall bring back the only true felicity

利涉大川 it is good that he passes the great river

木道乃行 for thus the law of wood/tree(ligni lix)is spread to everybody

益重而巽 the symbol Yi,strong and obedient,excites and submits(itself)

日进无疆 it rises ever and ever

天施地生 heaven gives,Earth produces

其益无方 this advantage(Yi)has no place and no bounds

凡益之道 all things that include advantage(Yi)in its principle

与时皆行 develop gradually and occur at their time

这和理雅各(Legge James)[11]、卫礼贤(Rechard Wilhelm)[12]的翻译明显不同,我们今天仍然可以看出,这是一篇释经学中索隐派的作品,但却很难认为是对原文的歪曲。不管怎样,这段话的原始含义或者说是“真正”的含义,就如同《易经》中的很多地方一样,都已无法获知。此外,马若瑟在接下来的几行中所阐述的意见,比起《汉语札记》一书的其他地方,都要显得更为公开的“索隐派”化。

当我比较中文的原文和我自己的译文时,我为拉丁文语言的贫乏和我自身学识的不足而感到十分遗憾。而且,如果这是一个正确的方法来做这件事的话,我将会很愿意去寻找它们全部的含义。“利涉大川”是什么意思?“木道乃行”又是什么意思?

我们很容易看出来,而且对于了解马若瑟观点的傅尔蒙也很容易注意到,马若瑟把这些理解为耶稣基督所背的十字架。“太川”,在马若瑟看来,也许影射了耶稣被士兵和传教士头领抓起来时所在的客马西尼园(Gethsemane)和詹德龙河(Brook Cedron)的对岸。因此,“交出自己”的真理和这种救赎的方法才能“普度众生”。

另一个例子选自《尚书》,是舜帝对大禹的训诫,以16字著名的短句开篇:

“人的心是脆弱的,道的心却是因精细敏锐而超群,因此要坚持中庸之道。”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唯精惟一

允执厥中

无稽之言勿听

弗询之谋勿庸

可爱非君

可畏非民

众非元后何戴

后非众罔与守邦

钦哉

慎乃有位

敬修其可愿

四海困穷

天禄永终

马若瑟将其译为:“没有什么比人心更胆怯的,没有什么比道德之心更精细敏锐的……”他并没有探讨这些深奥的句子,只把它们用在校正的注解中。当马若瑟尝试将它们排成四句或六句的诗行时,他发现有两行中各有一行多出一字,“我很想删去它们,但是我们不被允许在这些古籍上窜改哪怕是最微小的一点东西”。

在最后一些从《尚书》中选取的例子里,其中有一个例子强调的是:这20个字的诗句可以不需要任何虚词,“因为这些句子是如此朴素,而它们表达的情感又是如此高雅”。

另一个例子则强调的是需要注意节奏。在这里,两个三字和四字的句子排在两个七字的句子后,但在七字句的第五字后有一个停顿,这样就将它们分成五字加二字的诗句。“如果我们想要认真地实际运用这种文风,那么当我们处理那些句子中充斥着无数虚词的文章时就必须要仔细模仿。”

马若瑟从《诗经》里选取了周文王时代的一个例子,这段诗句可以说是更直接地谈到周朝的创立者文王对天或上帝的崇拜。他选的是第七句颂诗:“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马若瑟解释说他把第一个字“皇”译为“尊严的,威风的”。他说这个字是由两个字组成,即“自”和“王”,意思是“自己成王”,还说“解释字的准确含义,最清楚的方法是通过寻求它们的词源”。

在这里,马若瑟的解释与他所推崇的《说文解字》一书对“皇”字的释义有所不同。《说文解字》里说:“皇:伟大的王。从‘自’和‘王’。‘自’表示开始。最早的王是三皇。”在这种情况下,他也许会说真正的传统已经在许慎的时代以前就失去了。

马若瑟多次介绍了“某位”擅长中文写作的传教士——我们不难猜出他所指的是谁。

他通过分析《论语》中一段优美的文段来引出他对这位传教士的评论。《论语》中的例句:

天何言哉 Why should Heaven speak

四时行焉 The four seasons proceed

万物生焉 Myriads of beings are born

天何言哉 Why should Heaven speak

“某位传教士在一个日冕的铭文上仿写了这段话。”接着就是这位传教士所写的五句话,以及译文。

爱哉时也 How precious is time

来焉莫见 The future we cannot see

见焉已往 The present flies away

往焉莫追 The past does not return

爱哉时也 How precious is time

对这位传教士试图模仿这段不可模仿的名句的行为,马若瑟评论如下:

我们可以去掉在诗句中如同锁链一般的三个同样的“焉”字,而且还可以去掉在第三行里用来代替“现”字的“见”字,因为它其实只是作者所玩的一种文字游戏。这样一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可是文字却会变得乏善可陈。这就如同把特耳西特斯(Thersites)的演讲和阿基里斯(Achilles)的演讲作比较一样。只有极少的欧洲人会感觉到不同。他们所阅读的中文书籍太少,故很难去模仿中文文章真正的风格。

还有一个例子是从《庄子》中摘录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有两个妻子,一貌美,一貌丑,他重貌丑者而轻貌美者。当别人问他原因时,他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马若瑟的译文是意译的,可是他希望学生可以从原文中掌握其精练的要旨。马若瑟简短的评注如下:

1.这个小寓言所隐含的寓意是绝妙的。

2.文字的安排和重复是如此精巧。

3.文章是如此易于理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那么多抽象的表达法,而不是采用每个人都能明白的表达方式,并且娴熟、巧妙而又简洁地使用它们?

马若瑟还从《太玄经》里选取了一个例子,并附有一个欧洲人意译的译文。这段欧洲人的译文是对那些期望像这样写作的人的一种讽刺和警戒,也是对不作此想的人的赞许。

有一个欧洲人刚开始阅读高雅的中文文章,也学习了一些关于虚词的知识。他改写了扬雄如此提炼的文句,增加了众多不必要的字。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去掉在日冕铭文中的虚词,诗句就变得乏味;而在扬雄富有哲理的文句中增加这么些虚词,则是十分可笑的行为。那些可以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已经在他们的中文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接下来在从欧阳修的文章中选取的例子里,马若瑟重点探讨了两个字的表达法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来组合的问题。在对欧阳修的用法作了一番解释后,马若瑟写道:“如果这种解释不能被接受,我们必须要寻找另一种解释。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解释是正确的。”

最后一个文体上的例子选自宋代苏东坡的文章,内容是十分熟悉的政治套语:“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

不要认为这句话听起来对你的耳朵有刺激,相反地,它却是很优美的。如同维吉尔(Vergil)的话:在这广袤大地下的所有河流(omnia sub magna labentia flumina terra)——五个词词尾都用了“a”,可并不让人觉得厌烦。

欧阳修甚至写道:“不知至治之要”,意思是一个统治者不知道达到最理想的政府的要求。

关于“中文文体风格”的这一章以一个总体的论述结尾。这个论述谈到了古代和“宋代”——即宋代作者的文体风格。他们的风格优美而简练,金代的文体风格与之相比实在是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