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札记》的出版

第二节 《汉语札记》的出版

由于技术上和其他一些原因,18世纪30年代马若瑟的《汉语札记》在巴黎无法出版;即使到了19世纪初,当该书的手稿在国家图书馆被发现之后,也没有得到出版。最后,迟至1831年,才由位于雅加达的马六甲英华书院付梓出版。

《汉语札记》出版所经历的传奇故事已经由亨利·高第(Henri Cordier)在《西人论中国书目》(Biblioteca Sinica)第1664—1669行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以下内容就是那些发生了的事件的一个简要概述。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是第一个前往中国传教的新教传教士,也是不朽巨著《英华词典》(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s,1815—1823)的作者。1823至1825年期间,他回到英国,与金斯博鲁勋爵(Lord Kingsborough,1795—1837)建立了联系,这位富有的英国绅士正在出版篇幅浩大的九卷皇家标准对开本《墨西哥古代文物》(Antiquities of Mexico,1830)一书。他们俩之间达成了协议,随后金斯博鲁将出资在马六甲出版《汉语札记》一书,因为在马六甲有一个印刷机构可以印刷一本在一行文字中既有拉丁文,又有大量汉字的书。

1825年3月,后来成为雷慕沙学生的儒莲,受命誊写雷慕沙的《汉语札记》的抄本。由于受到错误的保持语言纯正传统的影响,在雷慕沙抄写时,把马若瑟手稿中汉字的顺序都颠倒过来,而儒莲也如法炮制,用“中国的方式”来进行抄写,即从右到左排列汉字——因此,在出版时,这些汉字在书里看起来十分别扭。

在伦敦的马礼逊于1825年2月接到了《汉语札记》的抄本,把它寄回了马六甲又或者是他自己返回远东时带回去的。出版这本书工作繁复,困难重重,耗时三年。

看起来,在马六甲收到的手稿抄本扉页上有这样的文字:“马若瑟神父手记,内含包括雷慕沙索引在内的十包卡片”——雷慕沙为《汉语札记》准备了一份极好的索引。十分奇怪的是,马礼逊在出版该书时,一定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即不要前言来向读者交代一下书的作者及其生平等等。

到底出版了多少《汉语札记》的抄本,或者说在西方这本书的散布到底有多广,我们不得而知。由裨雅各(J.G.Bridgeman)翻译的英译本于1847年在广州出版,但遗憾的是译本中错误百出,删节过多,因此价值不高。[4]

《汉语札记》于1893年由外方传教会在香港重印,这一次所有的汉字都从左至右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