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

第一节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意为“关于独体字的论述与合体字的分析”。这部书通常被称为《说文》,汉代许慎所著,在公元100年左右问世。该书收录了用小篆体书写的约10000个汉字,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的汉字是其他汉字的异体字。它们按照540个部首(或可称之为语义偏旁)进行了分类,其中有些部首在今天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在这部字典中,每个汉字的意思都作了简要说明;作者在解释一些汉字时,为了说明某些用法,还引用了其他文献中的一些资料。汉字的读音则用与其具有相似读音的某个字来表明,后来所使用的反切注音法直到唐代才出现。

整部字典从头至尾对每个合体字来自于哪两个或哪几个独体字都附有说明。马若瑟很严肃地认同了这些词源学方面的论述,其中有一些在今天看来无法接受[1]。另外,有趣的一点就是在很多条目中都说明了这个汉字属于书后序中列出的六书标准分类的哪一种[2]。正如我们将在《六书实义》中看到的那样,在很大程度上,马若瑟将其索隐派的观点建立在了理解这部字典体系的基础上。这部字典的体系给了马若瑟极深的印象,但最让他震撼的是汉字的六种分类方法,其中第一类是用符号来表示抽象的事物,也就是马若瑟认为形而上的、具有宗教性质的事物。在这部字典中,每个字都用有四个音节的两句韵诗来进行说明,马若瑟可能被这样庄重、精练、权威的叙述方式打动了。

最后,马若瑟也读到了《说文解字·序》中那些有争议性的文字,即类似“甚至没有察觉到汉字的基本组成原则的凡夫俗子”这样的文字。“汉字的基本组成原则”指的就是六书的分类法,“没有觉察到”这句话隐含着许慎并未声称自己是六种字书分类法的发明者,而是他从更古老的传统中继承下来的。但这种汉字分类体系究竟有多古老呢?[3]

马若瑟在1731年8月29日给傅尔蒙的信中写道:

中国人一直认为汉字有六种造字法或者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所有汉字的书写都可以得到解释。我们发现《说文》中有大量的汉字都是用这种原则来进行分析的,使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汉字美妙的含义……

马若瑟认真研究了这部字典,发现其中有无数处文字似乎都明确地指向某种神圣的来源,于是他开始相信汉字的这种体系“和汉字本身一样古老”,也就是说这种体系和汉字本身都是由上帝赋予给我们祖先的,它们都充满着令人鼓舞的预言。六书体系是打开隐藏在这些预言中的神秘钥匙。这种观点成为了形成马若瑟自己独特的中国索隐派观点的基础。“即使所有的这些书在中国都消失了,汉字本身就足以说明——谁创造了它们,谁就告知了我们所有的奥秘……”(1728年9月7日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