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读音和声调

汉字、读音和声调

序言的第二章被冠以“关于汉字”的章名。它包括一篇论及汉字字形的短文,以及一篇关于汉字读音的较长文章。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了解到汉字并不表示读音,它们在人的头脑中是纯粹的图画或象征符号。“人”字可以在希腊语中读作“anthropos”,在拉丁语中读作“homo”,在汉语里读作“ren”。这就好像数字1、2、3、4一样,可以用任何一种语言读出来。

可是,在这样清楚的描述之后,马若瑟紧接着却写了一段晦涩的评注:

许多中国学者用一种很重要而且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的方法来讨论这些文字,或者也可以说是这些象形文字。尽管如此,为了简洁起见,也为了另一层原因,我决定在这里对这一问题保持缄默。

这是文中第一次出现这种带有暗示性的论述,或者说是令读者迷惑的提示。在后面,我们还将碰到很多这样的情况。

关于汉字的字形,马若瑟曾把它们分成两类:简单字和复合字,并举出了一些例子。他很简略地介绍了小篆、隶书、蝌蚪文和汉代兴起的草书。幸好草书并没有流行起来,否则我们将不可能进行词源学的研究,而这个研究会帮助我们理解汉字真正的含义。

最后,马若瑟分析了出现在某些中文读本中的异体字、俗字和伪字。

在第二编有关隐喻的章节里,我们会读到一些关于“六书”的高深论述,其实是应该放到这里来阐释的,马若瑟却忘了这么做。

第二章的后一篇文章是关于汉字的读音。

马若瑟通过大量对词首字母、中间元音和尾音的注解来说明汉语的发音,但所有的分析所涉及的都是不同的注音方法。他说,当他来到中国之初,他学习的就是法文注音,并对此十分熟悉,所以在《汉语札记》全书都使用了这种注音法。为此,他提醒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读者,在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中的“x”在书中注成“ch”,书中的“u”却不同于西班牙文或葡萄牙文中的“u”,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葡萄牙人写作“m”的词尾,发音应该读成法文单词“vin”或“matin”中的“n”,这不像巴黎人说的“vain”或“matain”,而更像是马若瑟的家乡——诺曼底地区的发音。我们还能发现其他很多同样的情况,也就是说马若瑟在用诺曼底方言来教汉语的语音学。

马若瑟介绍了五种声调,翻译了它们的名称,并提到了耶稣会士的标音系统(^ˇ¯ˊˋ)。他也通过一些例子来说明中国教师使用的“四角标圈法”,但并没有谈到在标第五个音时遇到的困难。

他并未试图要描述这些声调。现代语音学尚未诞生,而我们用图解来表示声调的现代方法还未发明。

马若瑟认为正确地学习汉语单词的发音是绝对必要的,但很多传教士却不愿意这样做。

尽管传教士们很辛苦地学习汉语,但还是无法让别人听懂,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仍然要继续学习汉语。他们个个学识渊博,机敏聪慧,并且勤勉刻苦,可是终其一生也无法讲一口流利的口语。相反,一个黑奴在到达中国的澳门之后,很快就能像当地人一样流利地讲话。

那些一下船就被送到中国内地的传教士,值得高兴的是他可以抛开纸笔,生活在普通人的中间,耳濡目染,受到纯汉语环境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