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望模型
在驱力/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中,《梦的解析》(Freud,1900)是一个标志性转折点。在该书第七章的理论论述中,弗洛伊德首次提出了心理结构运作的广义模型。关于人类动力的内容,这个模型提出一个更加明确的说法,但仍然没有具体阐明驱力理论。
弗洛伊德开始就提出了恒定性原则,认为“(心理)结构最初的努力是尽可能地使自己远离刺激;因而其第一个结构遵循反射装置的计划,任何影响它的感觉刺激,通过运动通路立刻得到宣泄”(p.565)。“生命的迫切要求”会干扰这种功能,弗洛伊德认为最初的要求就是“重要的躯体需要”。这就导致个体试图通过肌动活动释放兴奋,从而表达了情感。这种伴随早期肌动活动的释放不会长时间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果要满足恒定性模型的要求,就需要有“满足的体验”。这种体验部分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对此的记忆就跟需要所导致的兴奋联系在一起。因此,下次产生需要时,为了重建最初的满足体验,心理结构会试图再投注(也就是再次唤起)知觉。弗洛伊德将要这样做的冲动称之为“愿望”,愿望的满足是知觉的再现。这样做的最初企图是通过知觉幻觉性再创造实现的,也就是后来梦所采取的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愿望的满足体现在“有知觉的身份”的创造之中。有知觉的身份是指再建早期的满足性的情景,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幻想的。潜意识的内容,正如弗洛伊德在1900年提出的那样,完全是由愿望组成的。满足这些愿望的压力形成梦;可以在潜意识中发现所有梦的原动力。这个概念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以至于所有心理活动的背后都能找到愿望。正如弗洛伊德所说:“除了愿望,没有什么能让我们的精神结构运转起来。”(p.567)
从机制的角度看,1900年提出的愿望与后期理论中的驱力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均创造了内在的紧张,在恒定性原则控制之下的心理机构体验到这种紧张,促使心理采取行动。如同驱力是后期理论中的原动力一样,愿望是这个转折期的原动力。如果说在后期模型中,被禁止的驱力的衍生物(特别是冲动)需要压抑,在早期理论中,被禁止体验得到满足的渴望也是被压抑的。两个概念的不同在于其内容,就是说,不同之处是两个模型的核心假设是不同的。
随着驱力模型的充分阐明,任何行动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其背后驱力的性质进行全面说明(当然也包括对抗原始冲动的防御)。每个弗洛伊德的“双本能”理论都指向独立衍生的、不可减少的动机内容。在《癔症研究》中,它指的是具体的情形,而不是内源性刺激。弗洛伊德的模型转变可作如下概念化:最初的观点认为,情景起决定性作用,情感是从属的;在最终的构成中,驱力起决定性作用,而情景是从属的。
我们现在站在欣赏角度来看待《梦的解析》中模型的过渡性本质。愿望是重建情景的渴望,而之所以渴望这些情景,只是因为它们曾经满足了内在产生的需要。然而,需要本身相对内容来讲是非特异性的:弗洛伊德非常清楚地注意到,只有那些需要满足的最初的“生命的迫切要求”来源于重要的躯体需要。愿望模型为我们的诠释提供了巨大空间;我们可以非常自由地满足愿望的需要,可以是性的需要、破坏的需要、自我保存的需要,也可以是安全的需要、情感温暖的需要。与后来的模型不一样,这个构想并没有提供多少指导性。不过,相对于某些内部产生的需要,在渴望情景的重要性与事实的结合方面,它过去一度令人满意,它超越了早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