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贝恩与克莱因
费尔贝恩的绝大多数著作公开提到了弗洛伊德;大家公开承认并争论其概念与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的不同。对费尔贝恩来说,克莱因是一个比较模糊但同等重要的人物。费尔贝恩大量使用克莱因的语言和她的许多概念;他主动地但常常是暗暗地努力让自己摆脱克莱因的观点。克莱因已经从根本上更改了弗洛伊德理论,其方向是关于动机、发展以及心理病理的人际/结构理论,她自己没有迈出最后一步,抛弃经典的驱力/结构模型。克莱因继续将客体关系的概念与问题编排进传统的驱力和冲动的语言,以及传统的关于身体部位的词典。费尔贝恩迈出了最后一步,总体上使其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摆脱了经典的冲动心理学。
费尔贝恩理论的许多中心特征与克莱因理论系统形成鲜明对照。一个基本的区别就是关于幻想的本质。在克莱因看来,潜意识幻想最早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构成本能直接且未经调停的特征。关于外部现实与真实他人的想法是继发的,是早期潜意识幻想过程的衍生物,因此,所有儿童与成人的经历,不管是正性的还是负性的,都伴有潜意识幻想。在费尔贝恩看来,幻想不是原发的,而是替代性的。儿童从一开始就趋向现实和与他人的实际关系。幻想代表的是对这些实际关系失败的补偿。所以,对克莱因来说,理论有一只脚是站在驱力/结构模型之中,潜意识幻想是驱力本身的原发性构成要素。从费尔贝恩更加纯粹的人际/结构模型观点看,幻想是从朝向与真实他人建立并保持关系的更为基本的动机推动的倒退。
第二个也是密切相关的区别是关于内在客体世界的本质。在克莱因看来,内在客体世界是所有体验的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持续的伴随产物。内在客体在心理生活开始时就建立了,并成为潜意识幻想的主要内容。在克莱因看来,内在客体世界既是生命中最强烈恐惧的来源,也是最大安慰的来源。在费尔贝恩看来,内在客体既不是原发的,也不是不可避免的(理论上)。内在客体是与外界真实客体令人不满意关系的补偿性替代,是“自然的”、原发的力比多客体。对他来说,与内在客体的关系本来就是受虐的。内在坏客体是持续存在的诱惑者与迫害者;内在好客体没有提供真实的满足,只是与内在坏客体关系的避难所。
这些关于内在客体本质与起源的不同看法,就使得费尔贝恩与克莱因对于内在客体内容的看法也不同。在克莱因绝大多数构想中,内在客体围绕意象建立,这些意象是本能的部分,是先验之物。她在这里再次保留的驱力/结构模型的某些方面,影响了她对客体关系本质的处理。“好乳房”、“坏乳房”,诸如此类,是普遍的意象,是体质的、生物学的人类装备的部分。外部的贡献与经历以一定限度的、特定的方式修正了这些意象。费尔贝恩完全脱离了驱力/结构模型,在他看来,内在客体的内容全部源于真实的外在客体,是碎片化的与重组的,确切地说,总是源于儿童对于实际父母的体验。在克莱因的观点中,潜意识幻想的与内在客体的关系构成所有经验的牢固基础,而费尔贝恩则认为这些关系代表的是继发性退缩,因为与人类更根本趋向的真实他人的关系有障碍。
费尔贝恩与克莱因不同的第三个主要领域,是他们对病理或人类体验中痛苦的最终来源的看法不同。在克莱因看来,驱力/结构模型中再次发挥部分作用的、罪恶的根源在于人类的本能,特别是死亡本能及其衍生物——攻击。处于偏执—分裂心位与抑郁心位的儿童来说,最为两难的是其攻击的安全释放。儿童最早的焦虑是迫害性焦虑;他体验到自身毁灭的威胁,成为自身投射攻击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对费尔贝恩来说,完全是在人际情境中运作的,心理病理与人类痛苦的根源是母亲的剥夺。理想情况下,完美的养育会形成完整的、非碎片化自我,其全部力比多潜能可以用于实际外部客体的关系之中。不适当的养育会对自我整合造成严重威胁。费尔贝恩认为,核心焦虑在于面对剥夺时对客体联结的保护,可以理解为所有心理病理源自自我的自我碎片化,其目的是保护这种联结,并控制其令人不满的方面。克莱因与费尔贝恩关于罪恶最终来源的观点不同,体现在其理论中“坏客体”意义的不同。对克莱因来说,客体的“坏”,不管是内在客体还是外在客体,指的是投射到他人的恶意,最终源于儿童自身固有的毁灭性。与此不同,费尔贝恩所说的“坏”指的是剥夺。“坏”客体是其缺位与无回应使力比多客体寻找受挫客体。克莱因说的“坏客体”指的是源自儿童自身固有且自发毁灭性的反映、创造物。费尔贝恩说的“坏客体”指的是儿童父母的方面,他们让儿童得不到并使儿童固有的对联系与联结的渴望受挫。
克莱因对费尔贝恩著作的影响非常大。她对内在客体世界的研究开辟了探索与概念化之路,使得费尔贝恩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可能。毋庸置疑,尽管费尔贝恩保留了克莱因绝大部分语言,但这些词汇的意义已经转变了,而且其主要理论假设与克莱因假设形成非常鲜明的对照。克莱因重视潜意识幻想、不可避免且永恒的内在客体,以及本能的毁灭性造成的恐惧,与之相对应,费尔贝恩则重视现实、关于真实他人的主要世界、内在客体的补偿性本质,以及父母剥夺造成的毁灭性。费尔贝恩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与克莱因极为不同的领域,他是纯粹人际/结构模型的缔造者。他描述了儿童最早与重要他人关系所伴随的冲突、对这些关系中令人困扰的方面的内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内在客体关系在各种心理病理中的核心作用,所有这些贡献造就了费尔贝恩著作在精神分析观点发展史上持久的地位,以及巨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