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科胡特

海因茨·科胡特

科胡特是追求这种理论方法的非常重要且有影响力的作者。过去十年间,他的著作在精神分析界获得了无比的声望,而且已经超出了精神分析界。在其早期职业生涯中,他的理论与临床工作是牢固建立在正统驱力模型观点之上的。(他在1964年至1965年任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不过,随着其思想的发展,科胡特开始聚焦于一组严重心理障碍病人的治疗技术问题,这组病人一直以来被认为不能进入精神分析的过程。《自体的分析》出版于1971年,用带有特定发展来源的诊断目录来描写“自恋性人格障碍”。科胡特脱离了经典传统,认为这些病人是可以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的。

《自体的分析》的口吻与内容强调了驱力模型的连续性。科胡特建议进行某些技术改良,同时伴随应用于这组高度特异性病人的理论构想,所有这些与哈特曼自我心理学完全结合在一起。到1977年,科胡特在《自体的重建》中提出,驱力模型框架不能容纳他与自恋病人工作得到的所有观察。因此,他将他的理论称为“自体心理学”,其理论的许多特征在他的第一本书中仍然是含蓄的,并提出这不是简单地对经典理论的修改,而是一种创新而全面的体系。

科胡特称之为“自体心理学”的关于人类体验的观点是根据源于关系/结构模型原则运作的:与温尼科特、费尔贝恩以及人际学派的观点惊人地相似。不过,这是一个“混合模型”理论,因为科胡特自始至终试图保留经典意义上的驱力概念,认为他的新构想不是替代而是补充了驱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