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贝恩与沙利文

费尔贝恩与沙利文

沙利文与费尔贝恩的不同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智力血统、语言的使用、科学哲学和敏感度。沙利文著作带有鲜明的美国特色:实用主义、以使用为导向、关注人的作为。他避免思考隐藏于公众视线之外的心理内部过程。费尔贝恩的智力起源要追溯到迷恋抽象的希腊与欧洲的哲学。他最直接的精神分析的先祖是克莱因,关于内在心理过程的理论思考既丰富又松散。费尔贝恩关注心理内在事件与结构,并建立了复杂的内在心理形态学。毫无疑问,沙利文与费尔贝恩均建立了对人类体验本质与构成的理解,对于精神分析模型中关键领域基本元素的理解有着惊人相似之处。

沙利文与费尔贝恩均反对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架构下聚焦于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构建中的心理,认为这会形成看待人类体验的人为的、误导性基础,使其脱离人际关系环境。沙利文认为无法孤立地理解人格。理解人类体验基本要素唯一有意义的语境,就是他所说的“人际场域”。费尔贝恩同样认为,脱离与他人关系的历史背景来谈一个人在概念上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如果不考虑个体有机体与其自然客体的关系,就不可能取得任何有关个体有机体本质的恰当概念;因为只有在其与这些客体的关系中,其真正的本质才得以展现”(1946,p.139)。对这两位理论家来说,“驱力”概念是人为产物,是一个人与其人际关系环境隔离的结果,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其体验与行为才具有意义。

从这个共同的起点,沙利文与费尔贝恩对于精神分析模型的每一个主要的基本问题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方法。根本的动机力量可以理解为寻找并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沙利文看来,从本质上讲,人类自身需要的表达与满足使得他进入与他人的关系,人类就是这样建构的。在其力比多(重新定义为自我的能量)是“寻找客体”的概念中,费尔贝恩也明确将对于他人关系的需要作为根本的动机原则。费尔贝恩在其整个写作中强调了自我与其客体的不可分离性;在他看来,没有客体的自我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术语。

沙利文与费尔贝恩的发展理论是类似的,认为突出的过程不是成分驱力的顺序出现,而是与他人建立新型接触与联结的需要。对沙利文来说,每个新的发展阶段均始于对于新型关系的需要,既需要像自己的玩伴,也需要与他人建立更加特殊的亲密关系,以及对异性爱的需要。费尔贝恩的发展理论也包括一系列不同形式的与他人的关系,从“婴儿式依赖”转到“成熟的依赖”。

在心理结构与心理病理领域,就使用语言和强调的重点而言,沙利文与费尔贝恩之间有着重要的不同。毋庸置疑,他们的基本原则是有交叉的,即儿童塑造、结构化并扭曲其自身的体验、行为以及自我感知,以便尽可能与父母保持最好的联结;心理病理是这些早期关系破裂的结果。儿童根据父母的人格互补性地塑造自己的人格。儿童人格中那些与父母人格中非焦虑的、可以提供情感支持的、部分互补的部分就得到了发展与扩展。父母人格中对与儿童关系具有破坏性影响的部分就被封存入儿童人格之中,而且无法用于之后与他人的关系中。由于偏爱结构的概念,费尔贝恩强调这些早期互动——内在客体关系的内在残留。他这个版本的关系模型的优点在于他刻画了病人内在世界的体验与幻想。因为偏爱操作性的概念,沙利文强调个体基于对过去体验的预期而回避焦虑的倾向。沙利文版本的关系模型的优点在于他刻画了病人基于对其永存的行为模式特点而做出的行为的复杂性。

尽管在语言、语气以及临床应用方面不同,沙利文人际理论与费尔贝恩客体关系理论在基本假设上还是有交叉的;两者综合在一起组成了对人际模型最纯粹的表达。对沙利文和费尔贝恩来说,人格本身可以理解为源于跟他人交换的残留物。客体不再只是驱力的目标或抑制者;也不再只是通过释放过程来发挥作用。内在和外在客体关系构成精神生活最基本的动力过程,而且成为心理结构特质。努力建立并维持与他人关系就成为动机的力量(个体的行为不是理解为被释放驱力的需要所驱动,而是趋向于以某个特定的模式跟他人联结),以及心理结构的主要构成“材料”。在关系模型中,弗洛伊德所定义的驱力就完全被剔除了。其在动机、发展、心理结构和心理病理中的作用被看作是与真实和想象的他人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