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心理学家的难以捉摸的“第三驱力”

自我心理学家的难以捉摸的“第三驱力”

弗洛伊德之后试图建立一个综合框架的每位驱力/结构模型理论家,均提及可能存在第三种驱力。哈特曼(1955,p.240n)断定可能存在一种“非本能的”能量来源,为具有基本自主性的自我结构提供能量。马勒提出指向个体化的自主性驱力(Mahler,Pine & Bergman,1975)假设,从而补充了双本能理论。雅各布森理论包含类似的建议,虽然是暗指,而非清晰阐述。

雅各布森假定存在一种能量未分化的初始状态,在发展和成熟力量的影响下,分成攻击与力比多驱力两部分。这个构想代表的是类似于哈特曼的未分化的自我与本我基质的经济学概念,在正常发展过程中,只是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未分化状态。雅各布森明确阐述了其经济学范式与哈特曼结构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能量的退行不仅包括去中性化与去融合,也可能包括向基本的未分化能量的进一步转化。

当雅各布森提出她的构想可以“再次使我们将诸如饥饿等生理的紧张囊括在精神分析理论的框架中。这在目前我们只有双驱力——力比多与攻击的概念中是没有地位的。饥饿,一度被弗洛伊德命名为自我驱力,可能就是这种原始的、未分化的、心理生理学的驱力紧张的表达”(1964,p.16—17;斜体是我们标注的)这种对双本能理论的相对直接的修正变得更加复杂了。将饥饿划为未分化驱力能量的表现是令人迷惑的,因为这就表明不是所有能量都经历了一分为二的过程,在整个生命中存在一个连续的未分化能量带。饥饿规律的出现显然不能代表定期的深度退行。因此,雅各布森没有宣告这一点,似乎是在暗示存在第三种驱力的可能性。不过,跟哈特曼和马勒一样,她从未将这个假设的阐述进行到底。她由此加入了其他驱力/结构模型理论家的行列,提出存在第三种驱力的可能,并赋予其在心理经济学中限定性的作用(如果有的话)。就像其理论前辈一样,雅各布森没有试图将第三种驱力与攻击和力比多能量整合在一起,也没有提出第三种驱力具有自己的独立变迁。

这种暗示性回避的原因是驱力/结构模型的基本假设所固有的。弗洛伊德所坚持的二元论理论规定,所有动机源于最初未被驯服的、未调节的性与攻击能量。其后许多理论家似乎受限于这种解释性约束;因此,第三种驱力的想法是有吸引力的。然而,“第三种驱力”的解释范畴一定是模糊不清的。假定存在需要第三种驱力的现象,就是认为双本能理论是不够全面的。这一直是关系/结构模型理论家所争论的话题,但其在经典理论中没有合适的位置。第三种驱力似乎是每个理论家对一种觉察到的动机的“缺少的联结”的反应,但是没有人特别愿意明确阐明这个间隙,或者直接告诉我们第三种驱力如何填充这个间隙。尽管雅各布森承诺对能量原则进行全面的再探讨,在这个方面,她并不比其前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