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模型策略:海因茨·科胡特与约瑟夫·桑德勒

11.混合模型策略:海因茨·科胡特与约瑟夫·桑德勒

崇高之美海啸山嗥,

在那想象低声细语的宫室中,

安静的理想却悄然而睡。

——查尔斯·狄更斯,《马丁·瞿述伟》

因为雅各布森与柯恩伯格的贡献,驱力/结构模型的能力达到了极限。雅各布森描述了自体与客体世界之间的复杂交流,及其对正常和病理性发展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她的描述困难地建立在关于动机系统的假设之上,这个系统最终简化为性与攻击冲动。柯恩伯格试图使关系结构成为驱力概念的一部分,由此形成的理论从其自身来看是令人信服的,但违背了最初架构的许多基本假设。由于经典元心理学经历了从弗洛伊德到柯恩伯格的融合策略,驱力概念变得就像刘易斯·卡罗尔笔下的柴郡猫一样,精神存留,但是实体早已消失。对那些对驱力模型保持忠诚的人来说,问题依然存在:对于临床上客体关系中心性与理论上驱力中心性之间的尴尬搭配,该如何做呢?

当前有一种方法,在正统精神分析圈内引发相当大的争议,但一直以来也得到了更加折衷的心理治疗师的热情接纳,就是试图将理论模型混合在一起。与关系模型激进的修正主义不同,运用这种策略的作者不是抛弃对驱力本质的经典理解。然而,与仍然在驱力模型内工作的理论调和者不同,他们不是简单地试图将关系考虑整合进最终被本能行为统治的框架内。混合模型理论家试图将两种主要模型的基本假设放在一起;他们认为对人性的全面理解既要考虑到源于本能的动机,又要考虑源于关系的动机,两者在某种程度上被看作是独立的因素。遵循这种策略的分析师的难题,就在于找到某种连接两种模型的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