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评论

没有人见过本能驱力,而且将来也不会有人见到。它们不是体内存在像血液与骨头一样可以量化的东西;正如沙菲尔(1968,1976)指出的那样,它们是理论上的选项。因此,我们可以将驱力模型理论家的本质地位简化如下:我已经选择将人类看作最初受到强烈的、未经调整的性与攻击冲动驱使的有机体,这些冲动的主要部分源于其生物学的遗传,同时塑造了其心理学的命运。这些冲动,尽管不是隐藏其后的驱力,其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得到调整,而这些调整,以其细微变化,就可以解释接下来的全部行为。而且,驱力最初的未调整状态,以及其对于人类在社会中生存的需要造成的危险,为理解各种各样的心理病理学现象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驱力理论,像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一样,是根据关于人类本质的哲学预设来推断的。我们可以用从不同哲学假设得出的理论体系来谈“驱力”。例如,你可以说驱力本质上不是性与攻击,但是驱力代表了与他人亲近以及宣布个人潜力的人类的内在渴望。这是科胡特采取的立场。或者你可以说早年的人际体验对于人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体验产生的攻击系统在性与攻击目标中得到了表达。这是柯恩伯格的立场。好的理论可以从这些前提推导而来;好的经典的精神分析驱力理论则不能。

弗洛伊德仔细区分了从观察资料得出的理论假设。他在讨论其驱力理论来源时写道:“即使在描述阶段,也不可能避免将某些抽象观点应用于手头资料,这些观点是从某个地方得出的,但显然不是从新观察本身得出的。”(1915a,p.117)驱力不是精神分析的发现,而是关于人类基本性质的特定观点的先验性断言。改变这个假设必然改变理论:只是宣称你相信驱力并不会使你成为一个驱力模型理论家。

从总体上评价柯恩伯格的贡献,他与雅各布森(以及与早年的驱力理论家的关系)是站在一起的,有点像冈特瑞普跟费尔贝恩的关系。他将其思想表述为早期理论的扩展与应用,但他彻底改变了这些理论的主旨。

1.与所有其他驱力/结构模型理论家不同,而与所有的关系/结构模型理论家保持一致,柯恩伯格将人类看作本质上是社会的人。他认为“从人类的社会本质看,攻击与力比多凝缩为内化的客体关系构成了本能需要的内在心理结构”(1976,p.115;斜体是我们标注的)。

2.与其他所有驱力模型理论家相比,柯恩伯格抛弃了原始自恋的概念(1980,p.107)。他的理由是,在最早期的未分化阶段,存在“外在的”客体,尽管其表征与自体表征是融合在一起的。这再次指向先验性假设,即人类从最早的发展时期在心理上就是与客体联结的。

3.“客体”的概念,对任何“客体关系理论”都是至关重要的,已经从本质上被改变了。我们在此指的不仅是克莱因与特里比克(1981)的观点,即认为柯恩伯格用特定的人类客体替代了弗洛伊德更宽泛的概念,而且是更加中心的理论问题。我们始终注意到,在驱力模型范围内,通过力比多或攻击的投注,某种东西相对于一种知觉对象或一种“东西”就变成了一个“客体”。不过,对柯恩伯格来说,驱力是由内化单元建构而来的,这些内化单元包括客体表征、自体表征与情感效价。因此,客体以客体的身份在时间上先于驱力,而且柯恩伯格(像马勒一样,但是更加系统明确地)将客体概念与其在驱力理论中的根源分离开来。

4.驱力模型的心理结构只是保留了名字而已。心理结构与精神表征之间关键的理论区别已经被消除。在结构理论中,心理的每个领域都是从关系体验缔造来的,并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组织。动力的本我不再产生作为解决其与现实冲突的自我,但是其自身是由自我的压抑能量所创造的。本我内容不再是生物学禀赋,而与费尔贝恩观点一致,是自体与客体表征的构造。自体具有优于自我心理结构的地位,从而削弱了心理结构三分模型所包括的一切性质。

5.更早期关于不可简化的生物学决定驱力的精神分析概念,除了术语,什么也没留下。驱力是组织早年体验的心理学系统,并将驱力导向未来的动机目标。情感而非驱力才是最早的、首要的动机力量。力比多与攻击从已经指向客体爱与恨的情感状态发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