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关系与心理结构
柯恩伯格认为自我作为一种结构是使用内摄进行防御而形成的(1976,p.35)。这是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想法。既然客体意象源于外部体验,以及婴儿参与的实际(尽管有歪曲)的人际互动,他暗指体验先于自我的结构化。(既然感觉本身是自我的一个功能,“体验”的概念需要这些能力的存在,柯恩伯格将这些原始的自主功能描述为“自我的前驱”。)在这种关于自我起源的观点中,柯恩伯格将自己摆在关系与驱力模型传统之间的位置。对沙利文来说,人类生命始于人际体验。“嘴唇间的乳头”的最早期的构造代表的是人类心理存在的初始。对梅兰妮·克莱因来说,尽管她用完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个问题:没有内在的客体就没有驱力,没有相关的幻想就没有冲动,没有人际体验的伏笔就没有人类生命。而且,对沙利文和克莱因来说,这些最早期的体验变成了后来心理结构的实体。在沙利文看来,人格化演变为自体—系统;在克莱因看来,早年幻想变成了与真实客体关系的后来模式。这些观点与经典驱力构想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的结构自我的成熟与发展远早于最重要的客体关系的体验。在使社会关系成为生命最早年构造的一部分,尽管柯恩伯格没有关系模型理论家走得那么远,但他尝试过将源于这种理论的敏感性整合进他自己的理论框架。
柯恩伯格坚持认为动力性的潜意识是由被排斥的内摄与认同系统构成的,而且随着自我压抑能力的加强而形成。本我由自体意象、客体意象及其相关的情感投注所构成的观点,很容易让人想起费尔贝恩的观点,即潜意识是由被排斥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费尔贝恩的观点明显影响了柯恩伯格,但是他们关于这一点的观点在其后来的思想发展中是不一致的。在其早年构想(第一章,Kernberg,1976,实际写于1966年)中,柯恩伯格只是说本我“被压抑的”部分始于自我加强,并由内化系统构成。本我未被压抑的部分,以及最初未分化基质的本我方面的地位是悬而未决的,从传统意义上说,二者均可假定为驱力的地点。不过,柯恩伯格没有为本我这种更加经典的方面建立任何理论地位,给人的印象是他保留这部分更多的是向驱力模型致敬,而不是整合性的理论建构。
在关于发展的这个方面的后期版本(第二章,Kernberg,1976,写于1971年)中,他超越了早先的观点。他在此坚持认为本我作为一种心理结构,是随着压抑的建立而形成的。本我“将先前‘分离’存在的功能整合在一起,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将内化的客体关系的早年相互分离或分裂系统部分而存在的功能整合在一起”(1976,p.69;斜体是我们标注的)。他接着说,本我功能的基本过程特征就像那样运行,因为自体与客体表征认知上的原始特性,以及潜在驱力衍生物的原始特性,很适合于诸如凝缩与置换等功能。
通过后期这个构想,柯恩伯格与驱力模型作了彻底决裂,还是其令人印象深刻的解释影响力暴露了这一点。我们记得:自我作为一种结构是随着内摄的防御性使用而形成的;现在,本我作为一种结构随着压抑的建立而形成。因此,结构自我的出现先于结构本我。本我由内化单元构成,并执行组织功能,将这两种主张结合在一起考虑,我们看到柯恩伯格关于三分心理结构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只是保持了一种术语学上的关系,或者说与在驱力模型中操作的任何理论家的关系也是如此。他的结构更类似于费尔贝恩;他们描绘与整合的是人际关系的方面,而不是人类生物学天赋的各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柯恩伯格的构想看作是雅各布森(1964,p.129)将心理结构的关系解释扩展到我们对此的体验,但是必须记住的是,雅各布森描述的是对生物学决定系统的现象学覆盖。柯恩伯格将人际体验作为了其心理学模型的核心。
类似的看法适用于柯恩伯格近期对自体概念的使用,在这个领域,他对驱力模型假设的彻底抛弃变得非常明显。他宣称:“我提议……将‘自体’这个术语专门用于与客体表征总体集合密切相关的自体表征的总体集合。换而言之,我提议将自体定义为源于自我并明显根植于自我之中的心理内部结构。”(1982,p.900)这个定义,强调了自体相互影响的性质,旨在使关系因素进入心理结构的内核。柯恩伯格将自体定义为一种表征,似乎追随了哈特曼的脚步,而且其定义的第一部分读起来与雅各布森的定义非常相似。不过,他转而将自体指称为一种结构时,他违背了所有驱力模型理论家遵循的表征与结构之间的关键区别,这个区别对两个主要精神分析模型的不同理论风格来说非常重要。
柯恩伯格意在将自体看作一种心理结构,而非表征,他在另外两个陈述中进行了阐明。他说自体是“一种自我功能与结构,逐渐演化为……一种合并其他诸如记忆和认知结构的自我功能的高级结构”。另外,“正常自体是诸如现实检验、自我合成等主要自我功能的高级组织者,而且,最重要的是一种关于自体以及重要他人一致的、整合的概念”(1982,p.905,914)。在此,围绕自体功能作用的模糊性就消失了。自体只是一种遗传学意义上的表征;一旦形成,就与本我、自我和超我拥有同样的理论地位。因此,柯恩伯格关于心理结构的理论与驱力理论的三分模型是不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