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性照护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如果我们改变故事的开头,我们就可以改变整个故事。”
——《生命的开始》
“回应性照护”是由英文术语“responsive care/caregiving”翻译而来的。查阅英文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回应性照护”在英文文献里有不同的表达:除了“responsive care/caregiving”之外,还有“responsive parenting”“maternal responsiveness”或者只用“responsiveness”。回应性照护行为作为照护者特别是父母对婴幼儿发出的各类信号(包括哭泣、动作和面部表情等)的反应,在婴幼儿照护过程中一直存在,但是将其归纳提升为一种照护模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回应性照护起初是作为父母支持性养育(supportive parenting)的一个方面,在各种不同的理论背景下被讨论和研究,这些理论包括依恋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儿童社会化理论。
来自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如Bornstein&Tamis-Le Monda,1989;Londerville&Main,1981;Olson,Bates&Bayles,1984)在研究了照护者特别是父母与婴幼儿的各种互动方式对婴幼儿成长发育(包括身体、认知、情绪情感、语言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后发现,照护者对婴幼儿积极关注,并做出适当的回应,满足其需求的行为模式对婴幼儿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学者提出了“回应性照护”这一婴幼儿照护模式,并设计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照护者的回应性照护策略(responsive strategies)。这些策略旨在保护、指导和促进婴幼儿身体、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相关研究发现,有效的父母照护培训和家庭干预能够改变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因素的形成,并能为父母和婴幼儿带来积极的结果。促进婴幼儿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父母了解婴幼儿的发展规律、家庭复原力、父母的身心健康、社会联系和个人技能,如自我调节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回应性照护策略能帮助父母治愈他们自身的童年创伤。有研究表明,建立一个良好的支持性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就是父母从他们幼年与他们自己父母的经历创伤中走出来,摆脱并纠正他们父母不良的养育和亲子互动方式。
1985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Robin Lynn Leavitt和Brenda Krause Eheart合作出版了第一本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的指导书Toddler Day Care:A Guide to Responsive Caregiving。进入21世纪后,回应性照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是在相关教材开发方面都得到了蓬勃发展。2012年美国知名教育学博士Jean Barbre出版了2部回应性照护指导著作,即Foundations of Responsive Caregiving:Infants,Toddlers,and Twos和Activities for Responsive Caregiving:Infants,Toddlers,and Twos。作为姊妹卷,前者主要论述回应性照护的理论基础,后者聚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婴幼儿回应性照护活动。此外,美国普渡大学儿童早期教育专家Terri Jo Swim于2016年出版了婴幼儿回应性照护课程开发指导著作Infants,Toddlers,and Caregivers:Caregiving and Responsive Curriculum Development。该书非常畅销,2022年4月第10版出版发行。
2017年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柳叶刀》连续刊出多篇关于儿童早期发展的文章。在文章中,学者通过研究数据说明回应性照护的积极意义,并积极呼吁推行回应性照护。正是在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近几十年来,全球对儿童早期发展尤其是关于促进儿童健康和潜能发展,并影响他们终身幸福的事情达成了普遍共识:养育照护对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为了促进养育照护政策和服务的全面提升,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于2018年在第71届世界卫生大会联合发布了《养育照护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框架》(Nurturing Care for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该框架是一份全球儿童早期发展的指导纲领,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促进婴幼儿的养育照护提出了指导原则、战略行动方案和过程监测方式。回应性照护作为养育照护的五大核心要素之一在该框架中被提出,另外的四大养育照护要素为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安全与保障和早期学习机会(图1-1)。该框架中提出的养育照护五大核心要素及其对应的政策和措施的内容见表1-1。
图1-1 养育照护的组成要素
表1-1 养育照护五大核心要素及其对应的政策和措施
2020年9月,我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养育照护专业委员会发布的《婴幼儿养育照护专家共识》同样把回应性照护列为我国婴幼儿养育照护的主要目标之一。
2021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明确托育机构保育是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托育机构保育需要遵守的四大原则。其中,原则之一的“积极回应”被解释为“提供支持性环境,敏感观察婴幼儿,理解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及时给予积极适宜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