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个月婴幼儿的睡眠特点

二、7~24个月婴幼儿的睡眠特点

(一)7~15个月婴幼儿的睡眠特点

7~9个月婴儿开始学习坐、爬行,视线范围的扩大和技能的提升给婴儿全新的感受,户外活动的增加会让婴儿感到疲劳,因此本阶段的睡眠与上一阶段相比有了很大改善。白天睡眠次数从上午、下午、傍晚3次,变为上午、下午两次。爬行、翻身技能的获得,使得婴儿的活动范围变大,因此环境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一天睡眠时间变为13~15小时。逐渐能清晰区别早晚,白天睡眠时间开始有规律。

这一时期,即使照护者不抱或不陪躺在身边,婴儿也能自主睡着。部分婴儿通过挠耳朵、揉眼睛等动作表现困意。因此,照护者需要及时关注婴儿的变化,给予回应。这一时期婴儿的生理也开始发生变化,长牙期开始出现,婴儿出牙会影响睡眠,常常会夜哭、夜惊。

10个月之后,部分婴幼儿开始白天只睡一觉,玩耍活动的时间增多,此时婴幼儿学会站立、行走,活动空间更大,照护者需要随时考虑环境的安全性。活动量的增大使婴幼儿的睡眠相对稳定,连续睡眠时间变长。在13个月以后,幼儿出现如下情况时,意味着幼儿白天睡眠由两觉并为一觉:一是上午难以入睡,入睡过程变长,或者出现上午睡眠时间变短,可能十几分钟就醒来;二是上午入睡后睡眠时间变长,可能2~3小时,睡醒时接近正午。此时,照护者要根据幼儿的精神状况随机安排睡眠,切勿焦虑。

13~15个月幼儿晚上睡眠时间为9~10小时,白天睡眠时间为1~2小时,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比例增加,睡眠渐熟渐深。照护者白天时间需要通过游戏的形式增加幼儿活动量,从而更多地活动肢体,适度的疲劳感会更容易入睡。在玩耍中增加肢体接触让幼儿保持清醒,如触摸游戏等,或通过散步等增加幼儿的户外时间。为了不影响晚上的睡眠,白天睡眠时间不宜过长,最迟也要16点之前唤醒幼儿。为更好地对幼儿睡眠进行照护,不打乱幼儿生活节奏,合理安排在托育机构和家里的睡眠时间,午睡结束后,用温柔的声音将幼儿唤醒。

本阶段幼儿由于活动量增加,可能会出现睡觉前玩得过于兴奋,导致入睡困难的情况。因此,睡觉前要注意不做过于激烈的游戏,做些能获得适度疲劳感的活动即可。当幼儿出现入睡困难、躺下后睡不安分、与平时状态相比呈现异样等情况时,照护者要查看幼儿体温与身体状况,确认是否身体不适。

(二)16~24个月幼儿的睡眠特点

16~24个月幼儿午睡次数变为一次,午后睡2~3小时。白天清醒、活动的时间变多(表4-2)。此时幼儿发育正处于旺盛期,因此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表4-2 16~24月龄幼儿睡眠时长参考

另外,幼儿可能会出现夜间哭泣,也会出现难以入睡的情况,午睡中即使醒来经过安抚也能再次入睡。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会走路,可能在任何场合都会犯困(图4-2)。

图4-2 幼儿吃点心睡着了

有些幼儿睡觉会有自己的依恋物,没有喜欢的毛毯或玩具就睡不着,这些依恋物能让幼儿安心,照护者不用强硬拿开,充分认识其作用,放在幼儿身边即可。有些幼儿会在吃饭时犯困,因为肚子吃饱后,大脑运转变得迟缓,这时不要强迫幼儿把饭吃完,可以睡醒后再继续吃饭。

幼儿不想睡觉或者午睡后不想起床的原因是多样的,照护者的最终目的是使午睡变成一件让孩子开心而不反感的事情,故不必强制规定时间让幼儿照做。为了让幼儿安心入睡,可以规定一些“仪式”,如在午睡前加如厕、换睡衣等活动,接着入被、听故事等。

这一阶段的幼儿由于身体与大脑发育还未成熟,成人一天的节奏以24小时计算,对幼儿来说此时的身体机能还较难跟上。因此午睡是必需的,幼儿需要通过午睡来调节身体机能。这一时期的幼儿夜间睡眠变得安稳,但不同幼儿存在个体差异,此时要配合幼儿个体差异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