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性照护的内涵与外延

一、回应性照护的内涵与外延

为了促进养育照护政策、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联合发布了《养育照护促进儿童早期发展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框架》认为,养育照护是一个体系,包括良好的健康、充足的营养、回应性照护、早期学习机会、安全与保障五大核心要素,其中回应性照护对应的措施包括:①孩子与照护者形成稳定的情感关系;②照护者对孩子的行为敏感,并能积极回应;③照护者和孩子的互动是愉快的,并能激发孩子的发展;④顺应性喂养;⑤对照护者的情感支持及持续培训;⑥带薪育儿假;⑦可负担的儿童保育服务;⑧友好城市设计。“回应性照护”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但目前对回应性照护的认识与阐述仍未形成共识,容易引起照护者对回应性照护的理解不到位,进而影响照护服务的质量。因此,了解回应性照护的内涵对提高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回应性照护的内涵

梳理关于回应性照护的相关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回应性照护对婴幼儿的早期发展和发育至关重要,不仅可以降低婴幼儿发育迟缓的风险,还能增进亲子依恋关系,刺激婴幼儿大脑发育、情绪控制和语言能力的发展。相关文献中大多将其表述为“照护者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动作、表情和行为等信号,通过肢体接触、眼神、微笑、语言等形式对婴幼儿的需求做出及时恰当的回应”。也有学者将其简要概述为“照护者对婴幼儿的行为及信号提供适当反馈的一种互动性的积极照护实践”。尽管不同学者在理解或表述回应性照护的内涵上有所不同,但都十分关注照护者的敏感性、对婴幼儿身心需求或当前状态的及时回应以及提供照护支持的适宜性。

参照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回应性照护是照护者及时观察或捕捉婴幼儿的声音、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线索或信号,在准确解读婴幼儿生理、心理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声音、肢体接触、语言、表情等不同形式适宜性照护的过程。因此,回应性照护可以理解为照护者在照护服务过程中有意识地观察、捕捉婴幼儿发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信号,在准确地解读其需求后,及时地给予适宜性的反馈或应答,以满足婴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情感式、互动式的照护方式。

(二)回应性照护的外延

长期以来,儿童发展与早期教育专家一直认为,积极的、一致的、有意识的照护对婴幼儿所产生的影响是正向的、终身的,但是做到这样的照护难度较大。大部分情况下,婴幼儿的生理、心理需求信号可以被照护者观察和捕捉到,但由于婴幼儿身心发展个体差异的存在,准确解读其需求是回应性照护中最难的部分。婴幼儿照护中的关注、认可和协调是提升照护环境质量和保持婴幼儿与照护者之间积极情感联系的主要工具。参照这一工具对回应性照护的内涵与特征进行进一步解读,回应性照护可以被分解为三个阶段。

1.关注 关注是指照护者有意识地去观察、留意、记录婴幼儿在日常活动中通过声音、表情、语言等信号表达出来的照护需求。需要照护者将视觉或听觉等感官聚焦在某个婴幼儿身上,或者将观察的重点聚焦在某些行为线索上。照护者必须学会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婴幼儿的行为、技能和需求,这是分析、解读并回应婴幼儿需求的重要前提。无论是在家庭照护中还是在社会性照护中,应该认识到,当我们在注意某个婴幼儿的行为时,即便没有给予任何回应,注意或观察本身也是在传递一种信息,即让婴幼儿意识到做出这种行为或发出这些信号是有意义的。

2.认可 认可指的是照护者能够充分接受婴幼儿的一切照护需求,并给予反馈。照护者应该真正认可婴幼儿本身,即便他们的行为是不适当的。适当和一致的认可能够培养婴幼儿的信任,也容易建立起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因此,照护者在对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做出反馈时,需要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即照护者是一直在关注他们,并且对他们的行为或需求是认可的,只有以尊重的态度去接受孩子们的一切行为,才容易建立起具有归属感和信任感的环境。

3.协调 协调指的是照护者给予的反馈与婴幼儿照护需求之间是一致或相应的。协调强调的是照护支持行为的适宜性,也可以理解为“合拍”。以给婴幼儿更换尿布为例,如果是一位善于照护的照护者,那么在整个更换尿布的过程中,无论是言语互动、情感交流,都会显得很自然、很“合拍”,不必刻意强调互动的次数、频率等。因此,回应性照护中,给予适宜性的照护行为或反馈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应该做出具体且硬性的要求的,自然、“合拍”即可。

为婴幼儿提供回应性的照护服务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对照护者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在评估照护者的行为是否达到回应性照护的规范与要求时,除了使用专业性的评估工具外,也可以通过观察照护者与婴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是否自然、是否“合拍”,来作为直观判断的依据。虽然这样的判断可能不够科学、标准,但是理想中的回应性照护过程应该是画面和谐、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