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回应性排泄照护
(一)尿布的选择
婴幼儿皮肤娇嫩,12个月以内的婴儿不能有效控制排便,尿布无疑成为保持婴儿清洁与健康的必需品。根据材质的不同,尿布可以分为布尿布和纸尿布(即“纸尿裤”或“尿不湿”)。纸尿裤自上市以来,迎合了大部分父母的需求,效果也能达到他们的期望。但是,尿布的选择仍然是新手父母面对的难题。一般来说,在婴儿出生前,父母就要提前决定用纸尿裤(图3-63)还是用布尿布(图3-64)。
图3-63 纸尿裤
图3-64 布尿布
布尿布的优点在于吸收度、密合度、透气性较好,不易引起婴幼儿皮肤过敏或尿布疹,可以重复利用,经济成本较低,但其在清洗、携带上不是很方便。不过,在纸尿裤不断发展的同时,布尿布近年来也改进了很多,现在市面上有各种材质、不同吸水程度的布尿布可供照护者选择。布尿布最好选择柔软、吸水、耐洗的纯棉制品。棉质尿布透水性、吸湿性均优于化纤织品,而且柔软舒适,便于洗晒。布尿布的颜色宜淡,如白色、浅粉色或浅黄色,便于照护者观察幼儿大小便的性状;忌用深色系的布尿布,尤其是蓝色、紫色、黑色、青色等。布尿布的清洗消毒也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尿布上残留的污物和气味可能会损伤幼儿的皮肤并引起感染。清洗布尿布时,需将尿布与其他衣物分开洗涤。先将大便抖入马桶或便池,用冷水冲洗尿布,然后倒入婴幼儿专用的低刺激洗衣液或抹上婴幼儿肥皂,并用消毒液浸泡,进而将其拧干,再用温水和洗衣液清洗,洗净后晾晒,折叠存放好备用。
纸尿裤的优点是吸水性强、不易渗漏、无需清洗、携带方便,但容易引起婴幼儿皮肤过敏或长尿布疹,且消耗较大,经济成本相对较高。现在大部分纸尿裤最内层贴近婴幼儿皮肤的部分采用的都是隔水无纺布,可保持肌肤干爽,中间为吸水层,最外层是防水材料。随着制作技术的发展,在保持舒适、方便和保护皮肤等特性的基础上,纸尿裤也变得越来越轻薄,婴幼儿的体验感也在不断提升。照护者选择纸尿裤时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畅销的、知名品牌厂家生产的,其质量相对更可靠。纸尿裤应洁净,防漏底膜完好、无破损,手感柔软无硬块,封口牢固,吸湿性强,这样不会使婴幼儿感到臀部潮湿不适。使用后的纸尿裤不能直接丢入马桶或便池,这样会造成下水道堵塞。若纸尿裤里有大便,照护者应先将上面的大便抖入马桶或便池,然后再将脏纸尿裤用外层卷好,丢进垃圾桶。
近年来,处理废弃纸尿裤成为了颇受争议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尿布的选择成为了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人类环境的复杂社会问题。事实上,一些科学研究表明,不论布尿布还是纸尿裤都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以及垃圾处理等。纸尿裤在城市固体垃圾中占1%~2%,而布尿布的清洗过程也需要消耗更多能源和水,造成空气和水的污染。布尿布与纸尿裤各有优缺点,归根到底,家长可以依据婴幼儿个人情况、家庭经济条件等适当选择,当然,两者也可同时、交替使用。
(二)回应性尿布更换的方法
为了给婴幼儿一个舒适的兜尿布体验,避免长尿布疹,建议家长每隔3~4小时观察一次婴幼儿排便情况,看看是否需要更换尿布。家长与婴幼儿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较长,对婴幼儿发出的动作、行为、神态等排泄线索的识别也较为敏感。当家长识别出婴幼儿的排泄需求时,请给予婴幼儿及时且恰当的回应,然后迅速做好尿布更换准备工作,尽快为婴幼儿更换尿布。在更换尿布的过程中,家长要注重与婴幼儿的双向互动,可以给予婴幼儿揉肚、拉腿等腹部、腿部按摩活动,这样的肌肤接触可以提升婴幼儿的体验感。如果在更换过程中,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利用玩具、听故事等方法转移婴幼儿的注意力,让换尿布的过程变得更加顺利。具体方法可以参考第二节“尿布更换场景中的回应性照护”的操作方法。
(三)回应性如厕训练的方法
幼儿对排泄的控制,是大脑发育成熟与教育训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建议对12个月龄前的婴儿进行如厕训练,因为此时婴儿的尿道括约肌、肛门括约肌,包括其认知和语言发育都不太成熟,大脑皮质对皮质下中枢反射性排尿的控制机制还不完善,无法接受如厕训练。如果对婴儿进行过早或粗暴的训练,可能会造成其排泄控制系统的紊乱。自律神经会在婴儿出生20个月之后逐渐成熟,也就意味着幼儿在24个月左右才可以表达自己排泄的意愿,但此时幼儿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排泄控制能力,而且上厕所前迅速脱衣服所需要的运动协调技能也是比较缺乏的。所以在训练幼儿如厕之前,家长应考虑幼儿年龄更大一些再训练其如厕,这样才会更加容易且更快达成。当幼儿快24个月时,家长可以开始考虑训练幼儿如厕,因为有些托育机构要求幼儿先学会如厕才能入学。
许多幼儿24个月之后便做好了接受如厕训练的准备(一般男孩可能比女孩晚一些)。即使幼儿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家长仍然可以提前为其准备一个幼儿专用坐便器,尽量选择幼儿喜欢的样式和图案,用简单的语言告诉其如何使用,以便让其提前熟悉过程。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平时和幼儿的交流中多使用比如“尿尿”“拉臭臭”“拉粑粑”等词语,让幼儿提早明白这些词语的含义。以后当幼儿想要大小便时,就能提前示意、告知他的需求。随着幼儿不断长大,家长也可以告诉幼儿尿布上的大小便的去向,并且允许幼儿尝试冲马桶。幼儿有了这些体验后,当家长训练其如厕时,幼儿就不会感到害怕和迷茫了。家长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要相信幼儿肯定能学会如厕。此外,还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给幼儿和自己太大的压力。
可以先在白天对幼儿进行如厕训练,由于幼儿对排尿的自控意识出现时间早于对排便的控制,所以可以先从训练排尿开始。幼儿如厕训练步骤参考如下。
1.引导幼儿熟悉排泄用具,学习其正确使用方法 给幼儿准备一个他喜爱的排泄用具——小马桶,刚开始,可以先让幼儿将小马桶当成一个玩具,坐在小马桶上面玩,教会幼儿使用小马桶。最好将小马桶放在家中固定的位置,如卫生间里,让幼儿知道小马桶的位置并随时可以使用。
2.当幼儿发出排泄信号时,鼓励幼儿表达出来,并引导幼儿如厕 家长要学会及时捕捉幼儿的排泄信号,如打尿颤、蹲下抓摸尿布、面部潮红、用力屏气等,当发现这些信号时,主动询问“宝贝,你是想上厕所吗?”“宝贝,你是想尿尿(拉粑粑)吗?”鼓励幼儿用简单的语言回答,如“嘘嘘”“拉粑粑”,表达自己的如厕意愿,然后将幼儿带至小马桶旁,引导幼儿开始如厕。
3.教导幼儿脱裤子的方法 家长要教导幼儿双手抓住裤腰部位,将裤子往下拉,拉至膝盖处。当幼儿不会时,家长可以在旁边操作示范,引导幼儿模仿学习,掌握动作要领。
4.调整如厕姿势,做好排泄准备 排尿:教导男童站立在小马桶旁,用手扶生殖器,对准小马桶凹槽后再排尿;教导女童坐在小马桶上排尿。排便:教导幼儿坐在小马桶上排便,如果坐不太稳或时间太久,可用手扶着旁边的扶手排便。
5.安抚幼儿情绪,教导幼儿排泄 家长可以通过吹口哨或发出“嗯嗯”的声音,或和幼儿聊天、给幼儿讲故事等方法转移幼儿注意力,从而使其放松心情,有助于幼儿尽快排泄。幼儿排泄后,记得要及时表扬。
6.教导幼儿擦屁股的方法 排尿:男童尿完后,无需擦拭;女童尿完后,家长教导幼儿先将纸对折后再由前向后擦拭外阴部,然后将脏纸巾扔进垃圾桶内。排便:家长教导幼儿先将卫生纸或湿巾纸对折后由前向后擦拭肛门,再对折一次,由前向后再擦一遍,然后将脏纸巾或湿巾纸扔进垃圾桶内。如果2~3次后仍擦不干净则需要更换新的纸巾,直到纸上没有便迹为止。
7.教导幼儿穿裤子的方法 教导幼儿先站立,先穿内裤再穿外裤,双手抓住裤子的裤腰部位往上提,将裤子提至腰部。幼儿不会时,家长可以在旁边操作示范,引导幼儿模仿学习,掌握动作要领。
8.教导幼儿检查并清洁坐便器 教导幼儿观察马桶的坐便器上有无被排泄物弄脏,如果有需要及时告知家长进行清洁处理。当家长发现坐便器被弄脏时,不要责骂幼儿,这样会导致幼儿害怕和恐惧如厕,应以安抚、提醒为主。
9.教导幼儿清洁双手,养成便后洗手的习惯 幼儿排泄完后,提醒幼儿清洗双手,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家长取出便槽,将尿液或粪便倒入厕所,然后将便槽清洗干净。如果是固定的陶瓷马桶,则可以教会幼儿正确按冲水阀冲洗便池,再清洁双手。
(四)回应性如厕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扫码在线答题
在培养幼儿良好如厕习惯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恰当选用排泄用具 建议家长为幼儿选择安全舒适、容易清洁、槽盆宽阔的小马桶或便盆,款式无需太花哨,幼儿喜欢即可。
2.设置固定训练区域 建议家长在训练幼儿如厕过程中尽量将小马桶或便盆放在家中相对固定的地方,比如卫生间,以便幼儿快速找到并能按需使用。
3.相对固定训练时间 选择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如厕训练,有助于幼儿条件反射的建立,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幼儿一般在早晨睡醒后或晚上入睡前15分钟左右会有排尿需求,也可以在喝完奶或进餐后15分钟左右有排尿需求,这些时间段都可以进行如厕训练。
4.信号识别,积极回应 对于幼儿发出的排泄信号,家长假如无法及时捕捉到,这对幼儿之后排泄信号的发送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如厕训练的开展,因此,需要家长在细心的照护中善于发现幼儿的排泄信号,并对其做出及时、积极的回应。
5.训练时间不宜过长 如厕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幼儿坐盆3~5分钟即可,如果幼儿没有排泄意愿,家长不妨换个时间训练。过长时间的训练姿势,容易引发幼儿排斥、抗拒如厕的心理,影响训练效果。
6.心态平和,循序渐进 如厕训练不是一两次就能成功的,起初幼儿不一定能顺利完成排泄,此时家长需要用一种平和、宽容、鼓励的态度来对待如厕训练。为幼儿预留较为充足的训练时间,营造宽松、愉悦的如厕训练氛围,心态平和,循序渐进,切勿强迫或责备幼儿,避免产生反感情绪,引发其他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