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铁性贫血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人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的贫血。它是婴幼儿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重点防治婴幼儿常见病之一。

(一)病因

出生后铁摄入量不足是导致婴幼儿发生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胎儿从母体获得铁元素,以孕晚期获得量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或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速度快,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容易导致缺铁。婴幼儿膳食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迁延性、慢性腹泻不仅会导致铁的吸收不良,还会增加铁的排泄。

(二)主要表现

缺铁性贫血起病缓慢,通常无法确定发病起始时间。婴幼儿外形常呈“贫血貌”,皮肤干燥、毛发枯黄易脱落,指甲不光滑、易断,可见“反甲”现象(图7-4)。婴幼儿早期常烦躁不安或精神欠佳、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缺铁对全身代谢都有影响,除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患儿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反应迟缓等现象。由于含铁酶的缺乏导致代谢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身长和体重增长减慢等体格生长指标异常等,少数患儿可能出现爱吃泥土、头发、煤渣等异食癖。

(三)缺铁性贫血患儿的回应性照护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 轻度贫血患儿一般不需要卧床休息,可安排患儿开展喜欢的、力所能及的活动,避免高强度、长时间剧烈运动,需要多休息以免体力消耗过度,出现心悸、心动过速、气促等症状。重度贫血的患儿需要限制活动,应卧床休息。

图7-4 反甲

2.合理安排饮食 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纠正患儿偏食的不良习惯。鼓励患儿进食,注意饮食的色、香、味等的调配,以增进患儿的食欲。根据患儿的年龄、消化功能,合理增加含铁质丰富的辅食,如瘦肉、蛋类、鱼、肝、肾、豆类、动物血、含铁性食物(如绿叶菜、水果、大豆、海带、木耳、香菇、玉米、芝麻)等。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辅食或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奶等。如果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照护人员应遵医嘱在2个月时给予铁剂补充。

3.正确服用铁剂 缺铁性贫血患儿需要遵医嘱服用铁剂。为减少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宜在两餐之间服用,维生素C、果汁同服利于铁剂吸收,牛乳、钙片、茶或咖啡同服则会抑制铁的吸收。铁剂是黑色液体,直接服用会将婴幼儿牙齿染黑,应使用吸管服药。服用铁剂期间,婴幼儿大便颜色会变深、变黑,停药后恢复正常。口服铁剂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胃部不适或疼痛等,可根据医嘱减量或停药几天,症状好转后再从小剂量开始重新补充。

4.心理照护 患儿在不同程度的贫血情况下,运动时耗氧量增大,常出现呼吸急促、乏力等不适,因此贫血患儿常较为安静,不爱活动。与其他活泼好动的同龄幼儿不同,缺铁性贫血患儿可能因较少参加运动量较大的集体活动,产生情绪低落、沮丧及孤独感。婴幼儿照护者除要重点观察患儿出现的主要躯体表现外,也要在贫血患儿无法参与集体活动时多加陪伴,鼓励、辅助患儿参加活动强度低的游戏与活动,促进患儿早期发展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