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是指发生在婴幼儿上呼吸道的感染,包括鼻、咽、喉、扁桃体等部位,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且反复发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季节交替时节发病率更高。
(一)病因
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病毒和细菌,但90%以上是病毒。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二)主要表现
1.一般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通常表现以全身症状为主,起病急,多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常持续2~3天至1周左右,此期间可能发生高热惊厥,需引起高度警惕。新生儿和婴儿可能会因为鼻塞影响呼吸而拒乳。此外,患儿还可伴有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会烦躁不安。
2.特殊类型上呼吸道感染
(1)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引发的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夏、秋两季。婴幼儿出现高热、咽痛、流涎、厌食等,咽部常有充血,舌面之上口腔黏膜上有多个2~4 mm大小的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表皮破后形成小溃疡。病程约1周。
(2)咽结合膜热。咽结合膜热是由腺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好发于夏、秋两季,可散发或造成小流行。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眼部刺痛、结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有时伴有消化道症状。体检可见咽部充血,可见白色点块状分泌物,周围无红晕,易剥离。病程1~2周。
(3)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史。起病前有1~3天潜伏期,起病初期传染性最强。典型流感以全身症状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有时可引起支气管炎、中耳炎、肺炎等并发症。体检可见咽部充血、眼结膜外眦充血等。
高热惊厥
惊厥是多种原因引起脑部神经元细胞异常放电导致的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发生时常伴有意识障碍,是原发疾病引起的一种症状。婴幼儿大脑皮层细胞分化不完全、神经髓鞘发育未完善、兴奋性冲动易于泛化,发生惊厥较成人高10~15倍,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症。
高热是婴幼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6个月~3岁婴幼儿发生率较高。高热惊厥多发生在发热性疾病早期,婴幼儿体温骤升至38.5~40℃或更高时发生。惊厥发作时,可见婴幼儿四肢强直性或痉挛状抽动,两眼上翻,口吐白沫,牙关紧闭,若口中分泌物进入气道可引发呛咳、窒息。一般高热惊厥发作时间较短,发作数秒或数分钟后自行停止,严重者发作时间长达数十分钟或反复发作。一次发热性疾病中很少频繁发作,发作后婴幼儿意识恢复迅速。
(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回应性照护
1.一般护理 患儿居住环境应保持空气清新,室温保持在18~22℃,湿度为50%~60%。应注意休息,高热时减少活动。注意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可在饭后喂少量温开水或漱口以清洁口腔。可在患儿的口唇部涂抹油脂避免干燥裂开。应保证患儿的营养和水分充足,但注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油腻、辛辣、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婴儿哺乳时须取头高位或抱起喂养,避免发生呛咳,可以用小勺或者滴管慢慢喂。有呼吸困难的患儿可少量多餐。
2.体温调节 密切监测患儿的体温,每4小时测温一次并做好记录,高热患儿每1~2小时测温一次。避免患儿的衣被过厚而影响散热。高热患儿应卧床休息,可以使用32~34℃的温水擦浴或冷敷等方式退热,处理后1小时重测体温。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退热时应注意防止患儿因大量出汗而出现虚脱,需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以防受凉。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以防高热惊厥。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为患儿使用退热药,并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和不良反应。
若患儿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惊厥,照护人员应立即将患儿侧卧,松解衣领,可在其背后垫枕头等维持体位,使其口中分泌物从嘴角流出,防止窒息。观察患儿所处位置是否安全,避免从床上或椅子等处跌落造成肢体损伤。惊厥发作过程中,照护者不应大声呼喊、大力摇晃、强行按压患儿。以往在惊厥的急救处理中,有不少陈旧、错误的做法,比如手掐或针刺人中、在患儿双齿之间塞硬物防止舌咬伤、强行按压肢体等,这些做法已被证实不仅无法制止或减轻惊厥,反而会对患儿造成更大损伤,婴幼儿照护人员不应再使用此类做法。
3.鼻咽部照护 保持患儿鼻部清洁,鼻部周围可涂抹油脂以防经常擦鼻涕而造成皮肤损伤。避免患儿用力擤鼻涕,以免造成炎症经咽鼓管发展而导致中耳炎。鼻塞时,可使用热毛巾热敷患儿的鼻额区或按摩迎香穴等方法通鼻。若鼻塞严重,可在清理完患儿的鼻腔分泌物后,遵医嘱使用0.5%麻黄碱液滴鼻缓解症状,每天2~3次,每次1~2滴。滴鼻时,患儿取头低位。患儿咽部充血不适时,可以遵医嘱给予适量的润喉片或雾化吸入缓解症状。
4.心理照护 对于发热的患儿,照护人员应根据其病情程度,在婴幼儿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陪伴婴幼儿进行阅读绘本、玩玩具等幅度和强度较小的活动,满足患病婴幼儿的心理需求,更利于疾病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