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如厕场景中的回应性照护

二、辅助如厕场景中的回应性照护

随着腰部、腿部的发育,7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独立坐起。此时,保育师可以在班级盥洗区或室内为婴儿准备坐便器,如果午睡后尿布不湿的情况有所增加,可以试着引导婴儿骑上坐便器。

15~24个月的幼儿可以感知排泄,开始对厕所和坐便器产生好奇,会愿意尝试去使用坐便器。24个月左右的幼儿会有“想尿尿”的感觉,此时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尿意便意,忍耐到上厕所,这一时期就可以开始对幼儿进行如厕训练了。保育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测幼儿是否做好了如厕训练的准备。

(一)如厕训练的时机

以下列举一些幼儿开始进行如厕训练的时机。

1.排尿间隔变长 白天的排尿间隔在2小时左右,午睡后尿布依然干燥,一次的排尿量有所增加,这些现象出现后,要找准时机引导幼儿上厕所。

2.可以坐稳,独立走路 当保育师不再从旁协助幼儿稳住身体,幼儿可直立行走时,以及幼儿能抓住扶手上下楼、坐姿能够保持稳定时,就可以进行如厕训练了。

3.对厕所表现出兴趣 幼儿对厕所和坐便器表现出兴趣,同时注意到其他幼儿不再兜尿布而是穿内裤时,可以让家长为幼儿备好合适的内裤并带到托育机构。保育师和幼儿在互动时表现出“小裤裤真舒服呀”等感受,让幼儿意识到内裤与尿布的不同感觉,开始慢慢不兜尿布,接受内裤。

4.对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到24个月左右时,幼儿可以感受到保育师语言里包含了某种意义,能够理解一些语言了。当自身感到尿意便意时,会愿意告知保育师,此时的如厕训练也会变得顺利许多。

5.能够用“嘘嘘”“臭臭”等词进行自我表达 当幼儿感受到排泄需求时,会说“尿尿”“嘘嘘”“臭臭”等词表达自己的需求,能够通过表现慌张、来回走动或用手抓住胯下等行为向保育师表现自己的排尿排便信号。

(二)回应性辅助如厕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如厕训练的合适时机基于幼儿的发育情况,可能会呈现较大的差异。可以先从幼儿适应坐便器开始。当幼儿不愿意坐坐便器时无需强求,可以通过反复的尝试使其渐渐适应。因此幼儿如厕训练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推进才是重要的。这一时期幼儿的如厕训练需要在保育师的陪同看护下进行,回应性如厕训练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生活中的时间节点提示幼儿上厕所 幼儿24个月左右时能感受到排泄需求,是开始如厕训练的适宜年龄。保育师可以在玩游戏、进餐、午睡等环节开始前提示幼儿上厕所,渐渐使其形成自觉上厕所的习惯。保育师可以榜样示范,带头走向厕所,吸引幼儿跟随而来,或者在厕所门上贴上一些可爱的小动物贴纸,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如厕,比如说“走,我们去见小兔子啦”等。

2.创造使用小马桶或坐便器的机会 小马桶或坐便器及如厕环境见图3-16、图3-17,保育师可以引导幼儿跨站在小马桶或坐便器上,边站着边练习脱裤子,等幼儿习惯在小马桶或坐便器上脱裤子后,让幼儿练习在小马桶或坐便器上蹲下,练习蹲下时可以不脱裤子,但要提醒幼儿下蹲时需抓紧自己的裤子,如此这般提前练习如厕时的动作要领。即使幼儿不排便也可让其坐在小马桶或坐便器上等待,这样可以提升幼儿喜欢如厕的意愿。

图3-16 婴幼儿小马桶

图3-17 托育机构如厕环境

3.幼儿表达“想嘘嘘”“拉臭臭”时要表扬,并将其领去厕所 当幼儿主动向保育师告知自己有排泄需求,说出“要嘘嘘”“拉臭臭”等语言时,保育师要对幼儿的主动表达进行充分表扬,并及时将幼儿领去厕所满足幼儿的生理需求。有时可能会出现即便告知了也因来不及如厕而尿出的情况,此时保育师不要责备幼儿,用“没关系哦”等让幼儿感到安心的话语进行安慰,然后带幼儿去一个安静无旁人的地方,温柔地为幼儿擦干净屁股、换好衣服,表扬幼儿能主动告知的行为,比如“你想尿尿时能大胆地说出来,真棒啊”,使幼儿感到安心,鼓励幼儿以后继续大胆、主动告知。

4.促成幼儿自立的路上不应焦虑 幼儿可以自己表达排泄意愿,看似如厕训练进展顺利,但有时也会突然失误连连,甚至出现退步情况。此时保育师要保持“失败才是常态”的心态,在照护过程中做到不焦虑。在见证幼儿充满成功与失败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促进幼儿形成独立如厕的习惯和能力。

在幼儿如厕训练阶段,家长的协助是不可或缺的,保育师要与家长保持沟通和联系,双方就幼儿在园和居家如厕训练达成一致共识,家园合作,共同助力幼儿良好如厕习惯的养成。当然,也会出现有些家长出于某些原因不配合、不理解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保育师可以将园内的做法及幼儿的表现、排泄间隔等信息详细告知家长,并认真听取家长的看法,这些正面的分享会促使家长参与其中。如厕训练本就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失败与成功是常态。保育师在思想上对此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当家长将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进行比较且感到焦虑时,保育师要能向家长恰当解释并使其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