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排泄异常识别与照护
婴幼儿出现排泄异常时,可能是生病的前兆。此时,照护者需要多加留意,及时识别排泄异常情况,并给予婴幼儿恰当、及时的照护。
(一)婴幼儿排尿异常的识别与照护
照护者可以从婴幼儿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颜色等情况识别婴幼儿的健康状况。
1.尿量太少 婴幼儿一日内尿量少于200 ml,称为少尿;尿量少于50 ml,称为无尿。婴幼儿出现少尿或无尿的情况时,照护者应及时将其带往医院就诊。
2.尿频 通常排尿次数会受年龄、天气、情绪状态影响。年龄越小,排尿次数越多;天气越冷,排尿量与次数越多;情绪紧张时排尿次数也会增多。24个月内的婴幼儿出现尿频情况是正常的。当婴幼儿排尿出现疼痛、哭闹等情况时,可能是发生泌尿道感染,此时也会出现尿频现象,照护者应及时带其前往医院就诊。
3.尿液呈黄色或橘黄色 婴幼儿的饮水量、汗液排出量会影响尿液的颜色。饮水多、出汗少时,尿液颜色较浅且透明;饮水少、出汗多时,尿液颜色一般呈浓黄色且味道较大。婴幼儿受复合B族维生素、核黄素、黄连素等药物影响时,尿液会呈金黄色或橘黄色。此外,新生儿黄疸、ABO溶血症、RH溶血症、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也会引起尿液发黄。
4.尿液呈红色 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呈血色,为“血尿”。当婴幼儿出现尿液发红时,照护者应引起重视,及时带婴幼儿前往医院就诊、治疗。
5.尿液浑浊发白 此情况一般出现在冬季,婴幼儿的尿液似米汤颜色,可能是尿中的尿酸盐增多形成的结晶所致。如果将此尿液加热或加入一些酸,结晶会很快溶解,尿液变得清澈透明,这是正常现象,照护者无需太过担忧。如果尿液浑浊发白且伴有特殊的臊臭味,同时婴幼儿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哭闹的现象,则可能是发生泌尿道感染,形成了脓尿,照护者应及时带婴幼儿前往医院就诊。
(二)婴幼儿排便异常的识别与照护
照护者可以从婴幼儿的大便质地、颜色和次数等情况识别婴幼儿的健康状况。
1.新生儿灰白便 新生儿排便呈灰白色或白陶土色且小便呈黄色时,可能是胆道梗阻引起,照护者应及时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避免造成永久性肝脏损伤。
2.绿色稀便 大便质地稀,便量少,次数多,呈绿色黏液状。这种大便也称“饥饿性大便”,通常是喂养不足所致,给足婴幼儿营养后大便则会恢复正常。
3.泡沫状大便 大便含大量泡沫,质地稀且带有明显酸味,此种情况一般是饮食结构不当所致,只要适当调整饮食结构就能转为正常。婴儿添加辅食后若出现大便呈棕色泡沫状,可能是食物中淀粉类或糖类食物摄入过多所致,控制或停止这些食物的摄入即可恢复正常。
4.油性大便 大便量多,次数多,呈淡黄色液体状,外观油亮。此种情况多见于脂肪摄入过多、消化不良所致的婴幼儿,适当增加糖分或暂时改用低脂配方奶则会逐渐恢复正常。
5.蛋花汤样大便 大便次数多,含有较多奶块,有少量黏液或无黏液,伴有酸臭味。此种情况多见于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婴幼儿,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也可适当减少单次喂奶量、增加喂奶次数,还可给婴幼儿服用益生菌,服用2~3天后大便若仍不正常,照护者需带婴幼儿前往医院就诊。
6.水便分离 大便中水分增多,呈汤样,水、便呈分离状态,排便量和次数相较平时有所增多。此种情况多见于肠炎、秋季腹泻等疾病,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会引起婴幼儿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照护者需立即带婴幼儿就医。
7.羊便 大便干燥,呈颗粒状,排便费力,或长时间不排便,多为婴幼儿便秘。此种情况可鼓励婴幼儿多喝白开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及含纤维素多且产气多的谷类食物,还可给予婴幼儿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从而促进排便通畅。
8.血便 大便伴有血丝,多为大便干燥、肛门破裂等所致。大便带鲜血,可查看婴幼儿是否有尿布疹、肛门裂等情况;如果大便呈果酱样,并伴有腹阵痛、呕吐频繁,可能发生肠套叠;如果血便较脓,则可能是肠道感染或细菌性痢疾,照护者需及时带婴幼儿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