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回应性睡眠照护

二、家庭回应性睡眠照护

(一)判断婴幼儿睡眠充足的标准

睡眠时长是我们常用来判断婴幼儿睡眠是否充足的依据,但是婴幼儿的睡眠需求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所以针对每阶段婴幼儿的睡眠时长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对于特殊的婴幼儿,单从睡眠时长无法全面准确把握他是否睡眠充足,此时要对婴幼儿进行全面观察。如果符合以下三点,即使婴幼儿睡眠时间比一般婴幼儿少一些,也可以认为睡眠是充足的。

(1)在白天活动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无疲劳感。

(2)胃口正常,吃奶、吃饭食欲佳。

(3)在饮食正常的情况下,体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二)婴幼儿睡眠的姿势

睡眠的姿势有三种:仰卧、侧卧和俯卧。5个月以内的婴儿因自己不能翻身,睡眠的姿势主要由大人决定,6个月以后由婴幼儿自己选择。

1.仰卧 如图4-7所示,婴幼儿仰卧时头通常偏向房子中间,这里常有人活动,有光亮和声音吸引,虽然在我国很多家长为了保持头型,喜欢培养婴幼儿仰卧睡眠的习惯,但若一直保持仰卧的睡眠习惯,容易造成婴幼儿后脑勺扁平。另外,由于婴幼儿容易呕吐,仰卧时呕吐物容易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图4-7 仰卧位的婴儿

2.侧卧 婴幼儿侧卧时可双腿弯曲,有利于肌肉组织充分休息,消除疲劳。右侧卧不会压迫心脏,还有利于胃内容物朝十二指肠方向推进,促进婴幼儿消化。

3.俯卧 俯卧即趴着睡。俯卧位会压迫胸部,引起呼吸困难,对于还不会抬头的婴儿,俯卧确实存在一定风险,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婴幼儿的睡姿,以免导致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但实际上俯卧也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婴幼儿来说俯卧有利于胸廓和肺的生长发育,可以避免呕吐物或唾液流入气管。如果婴幼儿已能抬头,则可允许其趴着睡(图4-8)。

图4-8 俯卧位睡觉的婴儿

(三)照料婴幼儿睡眠的注意事项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0岁~5岁儿童睡眠卫生指南》对家庭睡眠养育行为有以下建议:婴幼儿宜独自睡在婴儿床上,可与父母同一房间;培养其独自入睡的能力,当婴幼儿想睡但未睡着时将其单独放置小床入睡,不宜摇睡、搂睡,将喂奶与睡眠分开。为确保婴幼儿的睡眠质量,还需注意如下问题。

(1)确保婴幼儿衣服宽松,不要穿得太紧、太厚,尿布湿了要及时更换。

(2)尽量安排婴幼儿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睡觉,睡觉前不要使婴幼儿过分兴奋。

(3)尽量不要抱着婴幼儿睡,不要用摇床、拍背等方法来催眠,更不要让婴幼儿口含奶嘴睡觉。

(4)不能让婴幼儿睡在没有护栏的床上,以防翻滚摔下床。

(5)不要用逼迫、威胁、吓唬的方法使婴幼儿入睡,这样不利于婴幼儿尽快入睡,还会使其睡不安稳,容易惊醒。

(6)避免婴幼儿睡眠时头固定一边,要时常帮助其变换睡姿,以免头部骨骼受压成扁头或偏头。

此外,为了避免睡眠过程中意外的发生,家长可以放置睡眠安全物品。防撞防跌倒床围可以保护婴幼儿头部直接撞到木质护栏上,也可以避免婴幼儿坠床。但不能因为放置防撞床围,家长就长时间不看护婴幼儿睡眠,家长仍需有规律按照一定频率看护婴幼儿睡眠,可以在房间配置摄像头,随时关注。

(四)婴幼儿自主入睡方法

1.观察 熟悉婴幼儿的特点,了解每个阶段的作息时间和规律。当婴幼儿出现揉眼睛、打哈欠、烦躁、哭闹等现象时,家长要能立即观察并识别,并快速整理好婴儿床,调试合适的室内光线及温湿度,为婴幼儿睡眠做好准备。

2.安抚 婴幼儿出现烦躁、哭闹等情况时,家长要及时安抚,回应婴幼儿的情绪(图4-9),可以询问“宝宝是要睡觉了吗?”“妈妈带宝宝去睡觉”,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此时的哭声,解决婴幼儿此时的需求,才能让其有充分的安全感。月龄较小的婴儿出现睡前哭闹、烦躁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安抚巾(图4-10)。

图4-9 母亲与幼儿睡前互动

图4-10 抱着安抚巾入睡的婴儿

3.放床 假设熟睡状态为10,清醒状态为1,那么应该尝试睡眠状态在7~8时(眼睛刚要闭未闭或刚刚闭上时)让婴幼儿躺在床上。0~3个月时,婴儿熟睡后放床上,较大月龄的婴幼儿可以多尝试在清醒状态下放床上。当婴幼儿被放下后情绪烦躁时,家长可以轻拍安抚,轻拍部位根据床的大小选择肩部、臀部、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