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二、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发育。婴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与婴幼儿动作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照护者应关注婴幼儿动作发展情况,为婴幼儿提供合适的环境,保障婴幼儿充分活动身体,让婴幼儿进行适量的运动,通过运动促进婴幼儿身体发育。通过游戏的方式增添运动乐趣,激发婴幼儿兴趣,培养婴幼儿参与运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一)婴幼儿动作发展

婴幼儿动作发展具有程序性。新生儿可以进行无条件反射动作,例如,巴宾斯基反射、达尔文反射等。婴幼儿期的动作发展可分为粗大动作(gross movement)和精细动作(fine movement)两类。婴幼儿通过不断发展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来提升自身的协调性、平衡性和控制身体的能力。粗大动作的发展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的发育程序进行,即所谓的头尾发展规律(principal of cephalocaudal development)。精细动作的发展与粗大动作的发展不同,精细动作的发展需要经历相当长的统合和发育过程,不是与生俱来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还遵循近侧发展规律(principal of proximodistal development),即近躯干的四肢肌肉先发育,手部精细动作后发育。

一般来说,婴幼儿通过诸如翻身、爬行等动作,发展基本的大运动技能,逐渐加强对躯干的控制能力。随着肌肉和骨骼的发育,身体协调性也逐步提高。婴幼儿在学会站立后逐渐可以独立站立和行走,1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但需注意婴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过早地让婴幼儿学习站立可能会因为骨骼发育还不能达到承受自身重量的程度而导致双腿弯曲。婴幼儿通过双手认识自我、感知客观世界,6~12个月的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迅速,手指逐渐灵活。

婴幼儿期也是感觉运动整合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通过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信息整合在一起,实现更加复杂的运动。例如,婴幼儿在学习坐、站、行走时,他们会通过整合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信息,调整肌肉的紧张度、关节的角度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随着感觉运动整合能力不断发展和提高,他们还会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例如,在不同地形、不同高度、不同材质的地面上行走时,他们会调整步伐和步态,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无条件反射动作 无条件反射动作是指出生后就表现出来的本能的生理行为反应。例如,婴幼儿在出生后会通过吸吮来进食,即吸吮反射;触摸婴幼儿足底时,婴幼儿会张开脚趾,腿蜷缩,即巴宾斯基反射;用手指或笔杆轻轻按压新生儿的掌心,新生儿会紧紧握住手指或笔杆不放,即达尔文反射等。这些无条件反射动作通常是婴幼儿自动和无意识进行的。无条件反射动作能帮助婴幼儿适应外部环境,建立基本的运动控制和协调能力,并为后续的运动能力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打下基础。无条件反射动作会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和发展逐渐减弱或消失,被自主和有意识的运动和行为所替代。

2.粗大动作 粗大动作是指身体和四肢的运动,主要包括头颈部肌肉群、躯干部肌肉群以及四肢肌肉群参与控制的动作。0~3岁婴幼儿粗大动作主要体现在抬头、挺胸、翻身、坐、爬、站、走、跑、跳、钻、攀登、下蹲等动作(图5-1)。粗大动作发展为婴幼儿运动打下基础。0~1岁婴儿以移动身体为主,包括躺、坐、爬、站等;1~2岁幼儿逐渐向基本动作技能过渡,包括爬、走、跑、钻、踢、跳等;2~3岁幼儿以发展运动技能为主,各种动作趋于均衡发展,例如走直线、单脚站立、原地单脚跳、双脚跳、跨越低矮障碍物、上下楼梯等。

图5-1 婴幼儿动作发展

3.精细动作 精细动作指个体凭借手掌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活动,并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的特定动作。0~3岁是婴幼儿精细动作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为后来各种复杂动作打下基础。婴幼儿的精细动作主要包括手部的基本动作、双手协调、手眼协调等。0~1岁婴儿精细动作主要为基本手部动作,如抓、握、捏等;1~2岁幼儿开始摆弄复杂的玩具,双手协调配合,能完成涂画、垒高、拼搭、叠套等各种动作;2~3岁幼儿开始进行更为复杂的手指协调和手部控制动作,可以搭建、折纸,自己喝水、吃饭、翻书等。

不同月龄婴幼儿动作发展特点如表5-1所示。

表5-1 不同月龄婴幼儿动作发展特点

注:参照《浙江省家庭和社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指南(试行)》。

图5-2 骑小车

(二)婴幼儿体能发展

1.婴幼儿体能活动 体能是个体经过遗传和身体锻炼而获得的,是从事一切身体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体能可以分为健康相关体能(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和运动技能相关体能(skill-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两者分别以身体的生理功能指标和运动能力指标反映出来。生理功能指标通常由心血管功能、肺功能、肌肉力量发育等方面构成;运动能力指标主要指人体通过运动完成某种专门动作的能力,主要由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柔韧、耐力、平衡素质等方面构成。照护者应为婴幼儿体能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如使用一些符合婴幼儿发育特征、具有趣味性的运动游戏器械,让婴幼儿活动身体、发展运动能力(图5-3)。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每一种运动能力的发育水平和特征均可以通过一种或几种运动项目来反映,但婴幼儿运动目的主要是通过婴幼儿的体能活动来促进他们的身体、动作及认知等方面的发展,不在于体育技能的训练。比如,可以让婴幼儿在水中“游泳”,但主要目的并不是训练泳姿和体育竞赛(图5-4)。

图5-3 婴幼儿体能游戏器械

图5-4 水中运动与体能游戏

2.婴幼儿体能活动与体育游戏 婴幼儿动作发展过程中,应掌握移动能力、稳定能力、操作能力等。婴幼儿身体发育程度有限,不能进行过高强度和规则复杂的体育游戏。照护者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根据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以及体能发展指标,结合体育游戏相关理论知识,设计一些合理的体育游戏来促进婴幼儿的发展。

不同发展阶段婴幼儿体能活动的侧重点以及运动目的、方法、手段不尽相同。婴儿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主要进行抬头、翻身、爬行等基本身体活动,到1岁左右逐渐可以独立站立和行走。3岁左右的幼儿身心得到一定发展,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加入一些练习要素:①以静态平衡为主,简单的动态平衡练习为辅的练习;②以静态主动拉伸为主,动态拉伸为辅,动静结合的柔韧练习;③以模仿体操为主,动作技能练习为辅的灵敏协调练习;④以反应速度为主,动作和位移速度为辅的速度练习;⑤以克服自身重量为主,轻器械为辅的力量练习;⑥以走、跑为主,各种跳跃为辅的耐力练习。以上练习过程中应注重动作的多样化,不应过于追求完成质量,进一步促进婴幼儿身心发展。

体育游戏的分类如表5-2所示。

表5-2 体育游戏的分类

3.婴幼儿运动与体育游戏设计 照护者在设计体育游戏时可以先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游戏目标,根据目标来构思游戏玩法。可以根据婴幼儿的动作发展程度以及对游戏的接受和理解程度,拟定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适当添加一些游戏元素,增加游戏趣味。在游戏过程中细心观察婴幼儿的反应与表现,适当调整游戏的内容与形式。结合婴幼儿的完成度和结果给予婴幼儿积极的鼓励性回应和建议。由于婴幼儿身心发展并不成熟,需要照护者随时关注婴幼儿的安全,在他们失败受挫时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不违背婴幼儿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

(1)垫上游戏。照护者可以使用婴儿垫或软垫让婴幼儿进行游戏,让他们练习坐稳、爬行、打滚等动作(图5-5)。结合婴幼儿的实际情况,对他们的动作进行协助或通过语言鼓励他们完成动作。可以适当设置障碍物,帮助他们爬升和跨越。

(2)球类游戏。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使用球类道具,引导婴幼儿进行踢球、拍球、投掷和接球的游戏。比如,选择一个轻巧的柔软球,将球放在地面上,引导婴幼儿尝试用脚踢球,培养他们的足球技能和脚部肌肉发展。拍球、投掷和接球可以帮助他们练习手眼协调和精细运动技能。随着婴幼儿身体不断发育,他们在体能发展中逐渐掌握和展现出跑、跳、投掷、接球等更复杂的运动技能,可以进行运动与游戏的范围扩大,他们也渐渐开始能自主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运动与游戏。

图5-5 婴幼儿垫上游戏

(3)稳定与平衡类运动游戏。婴幼儿可以通过不同姿势的稳定和平衡活动来发展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例如,将婴幼儿放在一个平稳的球上或婴儿摇椅里,轻轻晃动球或摇椅,让他们感受身体的晃动和平衡变化;让婴幼儿在平稳的地面上进行站立和坐下的练习,以及进行单脚站立、单脚跳等平衡性练习。

4.婴幼儿运动能力评估 运动能力的发展有赖于肌肉骨骼系统和感知觉系统的发育,需要适当的身体控制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以及理解动作指令、有目的且有计划的动作执行能力。婴幼儿运动能力评估主要是结合不同月龄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里程碑对婴幼儿的粗大动作、精细动作以及运动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估。照护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评估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情况(表5-3)。必要时,照护者及相关专业人士可以借助标准化评估工具对婴幼儿运动能力进行观察和评估。目前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MS)、Alberta婴幼儿运动量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AIMS)、婴幼儿运动表现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performance,TIMP)等。

表5-3 婴幼儿动作观察与评估

续表

注:参照《0岁~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