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回应性照护
2025年10月13日
第五节 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回应性照护
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对事、对物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反应。社会行为的发展可以展现出婴幼儿与他人互动过程中的技巧和手段,是反映婴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行为方面,影响着婴幼儿的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婴幼儿的社会行为既有先天具备的能力条件,更需要后天在环境中的习得过程。哪怕是新生儿也对人脸具有偏爱,会无意识微笑,这些都是社会性发展的萌芽。但是更多的社会行为和技能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习得的。社会行为中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例如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称为亲社会行为(图6-9)。
亲社会行为在不同月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1岁以下的婴儿由于身心发展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同伴交往过程。因此,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在自理活动上,例如,会自己用手扶着奶瓶喝奶或果汁;能坐在饭桌边让照护者用勺喂饭等。1~2岁的幼儿开始出现较为完整的同伴交往过程,等待、分享、关心、帮助等亲社会行为也相继出现。2岁以上的幼儿在亲子互动、同伴交往、师幼互动等过程中学习和发展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能在成人语言指导下调节自己的行为;能较清楚地判断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禁止做的事情知道不去做,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乐于助人、喜欢劳动(图6-10);会使用一些新的社交技能来博得他人的喜爱、夸奖等(图6-11)。
图6-9 婴幼儿的合作活动
图6-10 2岁幼儿的自理活动
图6-11 3岁幼儿的投喂行为
亲社会行为培养中的回应性照护,就是通过回应性照护支持婴幼儿在互动中学习自我表现的方式,调节和控制情绪,逐渐能够进行合作活动。当婴幼儿感受到父母或照护者的支持和关爱时,他们更有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建立积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