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如厕场景中的回应性照护
如厕训练是幼儿获得排泄控制的有效训练方法,它的实施不仅涉及复杂的神经、肌肉协同参与,同时还受社会文化习俗及环境物质条件的制约。因此,能够控制排泄尤其是能独立如厕常被认为是婴幼儿成长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36个月左右的幼儿明白了排泄的感觉,完全能听懂成人的口语提示,可以开始独自如厕,不再兜尿布的幼儿逐渐增加,当然也会存在个人差异。“害羞”这一情感在此阶段开始萌发,有时幼儿会因排泄失败表现出闷闷不乐。该阶段如厕照护的重点是训练幼儿养成主动、定时排便的习惯,并训练幼儿学习自己穿裤子、冲便池和洗手等操作。
(一)引导幼儿熟悉如厕的一系列流程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顺利如厕,保育师可以提前带领幼儿认识男女厕所的不同,区分自己的性别,为如厕做好准备。保育师可以和幼儿一起确认上厕所的一系列流程(图3-18),让幼儿在意识上对排泄的流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图3-18 幼儿如厕流程图
保育师应该有意识地提醒幼儿在各个活动环节开始前如厕,引导并允许幼儿在学习与游戏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时就近如厕,对于有如厕需要的幼儿给予及时回应。在保育师孜孜不倦地提醒下,幼儿逐渐会养成提前如厕的习惯。当幼儿有排泄意愿并能自己如厕时,保育师应积极表扬幼儿,并提醒幼儿如厕注意事项,比如小心地滑、换拖鞋等。同时,可以通过集体或个别方式,以游戏、儿歌等形式教会幼儿如厕动作,如:脱下小裤子,坐上小马桶,用力拉臭臭,擦完小屁股,提好小裤子,冲小马桶,洗净小手。
当幼儿排泄完后,保育师要提醒幼儿用厕纸擦屁股,并教幼儿擦屁股的方法:将纸对折后使用,女童排尿后要由前向后擦拭外阴部,女童和男童排便后都要从前往后擦拭肛门。对36个月左右的幼儿来说,厕纸要撕到合适的长度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保育师按照合适的大小为幼儿备好一次用量的厕纸,采用抽取的方式,供幼儿使用。需要注意的是,36个月左右的幼儿排泄后自己擦屁股还较为困难,因此,保育师即便鼓励幼儿尝试自己擦屁股,也需要在幼儿擦完后进行检查,帮助幼儿做好屁股清洁卫生工作。
排泄后保育师要与幼儿交流,提醒幼儿及时冲马桶或便池,做到便后清洗双手并用毛巾擦干。指导幼儿便后洗手的手位要低于水龙头位置,水流不宜过大,并用毛巾擦干手上的水迹。在幼儿如厕的过程中,保育师应多表扬幼儿的积极行为,多对幼儿说“你做得真棒”“你太了不起了”等赞美性言语,在不断地肯定和鼓励中,幼儿对自主如厕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虽然这一时期的幼儿逐渐可以顺利地自主进行排泄,但保育师仍旧不能全部交给幼儿自己完成,幼儿如厕时仍然需要保育师在场照看,并且确保自己站在幼儿容易看到的地方。当幼儿如厕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保育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避免幼儿出现诸如蹲久了站不起来、裤子没穿好绊倒等情况。当幼儿忘记某一步骤,如未冲水、离开厕所后未关门、未洗手等时,保育师要及时提醒,对于特别容易忘记的环节有时还要反复提醒,使之成为习惯。对于身体有不适情况的幼儿,保育师还需要特别关注,必要时提醒幼儿及时如厕。
(二)排泄中特殊情况的回应性照护
1.幼儿尿裤子的回应性照护 当幼儿出现因如厕不及时而尿湿裤子的情况,保育师不要出言批评、责怪,应及时替幼儿更换衣物,并快速清理有便迹的衣物,同时留心该举动不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可以告知该幼儿“要对大家保密哦”等,避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当幼儿下次成功如厕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具体操作流程参考图3-19至图3-24。
图3-19 发现幼儿尿裤子
图3-20 及时脱下湿裤子
图3-21 帮幼儿清洗尿液
图3-22 帮幼儿擦拭屁股
图3-23 帮幼儿换上干爽舒适的裤子
图3-24 帮幼儿穿好袜子、鞋子
2.幼儿尿床的回应性照护 这一阶段的幼儿已经萌发了“害羞”的情感,也明白尿床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当幼儿出现尿床情况时,保育师要注意不在幼儿面前将尿床问题化,因为尿床后周围人对这件事的反应可能会伤害到幼儿,当幼儿不尿床时要给予及时表扬。具体操作流程参考图3-25至图3-32。
图3-25 发现幼儿尿床
图3-26 从书包里取出干净衣物
图3-27 及时脱下湿裤子
图3-28 换上干爽舒适的裤子
图3-29 给幼儿穿上鞋子
图3-30 及时清洗尿湿的裤子
图3-31 晾晒湿裤子
图3-32 晾晒尿湿的被子
3.坐便器弄脏的回应性照护 因为自主如厕动作不熟练,幼儿弄脏坐便器是常有的事。当事情发生时,保育师也不必责备幼儿,而是要温柔地安慰幼儿,可以和幼儿说诸如“你看擦干净啦”“没事哦”等安慰的话,并同时做好清洁卫生处理。保育师打扫清洁的模样也会激发幼儿要清洁使用厕所的意识。事后,保育师也要提醒幼儿如果以后再发生这种事,不要害怕,记得及时告诉老师,以免其他来上厕所的幼儿弄脏屁股和裤子。具体操作流程参考图3-33至图3-49。
图3-33 发现幼儿弄脏坐便器
图3-34 帮幼儿清洁臀部
图3-35 把脏纸巾扔入垃圾桶
图3-36 脱掉幼儿的脏裤子
图3-37 保育师调试水温
图3-38 帮幼儿清洗屁股
图3-39 帮幼儿擦拭屁股
图3-40 帮幼儿穿上舒适干爽的衣物
图3-41 戴上橡胶消毒手套
图3-42 清理坐便器上的大便
图3-43 接干净的清水
图3-44 清洗坐便器的盖子
图3-45 在马桶里滴入洁厕液
图3-46 再次清洗坐便器的盖子
图3-47 彻底清洗马桶
图3-48 清洗脏裤子
图3-49 晾晒湿裤子
4.大小便异常的回应性照护 幼儿排泄中及排泄后,保育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正确应对幼儿的异常大小便问题。提前储备识别与处理婴幼儿大小便异常的知识,耐心询问幼儿的排泄感受,将异常情况详细记录,及时告知保健医生,必要时联系家长并及时送医就诊,后期做好跟踪观察与记录,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警惕幼儿如厕时的安全隐患
幼儿如厕时,往往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果保育师的安全意识不强、观察不细致、工作不细心,很可能会导致许多意外事故的发生。下面列举幼儿如厕时的一些安全隐患。
(1)盥洗室地面有水渍或防滑垫铺设不当,增加幼儿滑倒概率。
(2)盥洗室地面清洁不到位,如留有果皮、袋子等杂物,容易导致幼儿滑倒。
(3)盥洗室清洁工具未按要求摆放在固定位置,致使幼儿绊倒。
(4)同一时段如厕幼儿人数过多,空间环境拥挤,幼儿出现争执、挤推行为,容易出现推倒、跌倒等情况。
(5)马桶座圈松动,导致幼儿坐不稳,容易摔倒。
(6)水龙头里水温过高,幼儿洗手时容易出现烫伤。
(7)水龙头水流过大,幼儿洗手时易溅湿衣服。
(8)清洁消毒用品未按要求放在指定位置或上锁,导致用品被打翻或被幼儿误食。
保育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对幼儿如厕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提前规避,保证幼儿安全、轻松地如厕。
初入园的幼儿对如厕环境的改变、蹲便方式、自己穿脱裤子等方面不适应,这些改变可能加重他们如厕时的焦虑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鉴于此,保育师应在接纳幼儿原有习惯的基础上耐心照护和引导,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如厕习惯。保育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排泄情况、与家长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幼儿原有的排泄习惯,比如排泄时间、次数、性状等。入托初期,保育师可适当接纳幼儿在家中的部分如厕习惯,比如,允许幼儿自己带小马桶、按照自己习惯的时间点如厕等;还可以用游戏化的排泄记录方式,激发幼儿排泄的兴趣,引导幼儿逐渐养成在托育机构定时排便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