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典型表现为患儿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也因此得名。多数患儿1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一)病因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血清型,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喜湿热,75%的医用酒精不能使其灭活,对紫外线、漂白粉等敏感。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成人多为隐性感染,感染后不出现症状,通过密切接触的方式传播。婴幼儿接触到含有病毒的唾液、粪便污染的手、各种玩具、衣物等,或者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等,病毒经口鼻进入呼吸道和消化道引起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间,学校和幼托机构可出现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的现象。婴幼儿免疫功能不成熟,出入人员密集的场所,缺乏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容易患此病。
感染后婴幼儿只获得该类型病毒的免疫力,对其他类型的病毒缺乏免疫,因此可反复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小于3岁发病率最高。流行广泛,四季皆可发病。
(二)主要表现
患儿常有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1~2天恢复正常,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精神状态差。发热1~2天后,口腔黏膜、唇内或咽峡部出现散发性疱疹,疱疹大小如粟米,周围伴有红晕出现(图7-6),疱疹破溃后会出现溃疡。口腔疱疹破损后,患儿往往疼痛难忍,不愿进食。口腔疱疹出现后1~2天,患儿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丘疹样皮疹,脚底最多,疱疹呈圆形、椭圆形或扁平形颗粒,不痛不痒,疱疹破裂后有液体流出。发病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疤痕。
图7-6 手足口病患儿口腔及手掌疱疹
少数病毒会侵犯神经系统、肺等,诱发炎症,导致脑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危及患儿生命。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可为重型,患儿持续高热,体温高于39℃,口服退热药物效果不理想。患儿精神萎靡、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站立不稳或坐不稳等;呼吸节律不齐,口唇发绀;心率增快或减慢、出冷汗、四肢发凉。
(三)手足口病患儿的回应性照护
1.体温调节 患儿居住的房间室温应保持在20℃左右。手足口病患儿一般为低热或中热,可让患儿多饮水、多休息,酌情减少活动。若患儿体温超过38.5℃,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发热期间,要加强体温监测,对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做好预防措施。退热期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
2.口腔照护 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温水漱口,预防继发细菌感染。口腔有糜烂时,可遵医嘱为患儿涂抹金霉素、鱼肝油或溃疡散,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可遵医嘱让患儿口服B族维生素、维生素C,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3.皮肤照护 每晚给患儿洗澡,并更换柔软的棉质内衣。洗澡时,切勿使用肥皂、沐浴露。剪短患儿指(趾)甲,以免患儿挠破皮疹。患儿的内衣要宽松、透气。患儿可穿长衣袖、长裤,用衣袖和裤脚将手脚包住。手足部的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止痒,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附或康复新液。患儿出汗后应及时为其清洁皮肤,更换衣被,保持床单平整、清洁、无渣屑。加强患儿的臀部护理,如有感染局部可外用抗生素药膏。
4.饮食照护 患儿的饮食应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主,应禁止患儿食用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