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育机构中排泄的回应性照护
排泄照护虽然是一个很普通的生活照护环节,但却蕴含着许多重要的生理、心理现象。托育机构保育师平时通过对婴幼儿大小便的观察,及时发现婴幼儿身体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治疗。
从生理角度来看,不当的如厕训练会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伤害。排尿是一项复杂的反射活动,大脑和有关神经支配着膀胱,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冲动,从而使婴幼儿产生尿意,条件适宜时,婴幼儿的膀胱逼尿肌在接收到冲动后会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进而产生排尿反射。过早的如厕训练会给发育还未完善的神经系统带来不良影响,让支配膀胱的神经系统产生混乱,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与调节;过早的如厕训练还可能影响膀胱的发育,使婴幼儿的膀胱得不到充分扩张、膀胱容量得不到应有的增大,导致长大后可能因膀胱储尿功能小而无法憋尿,形成条件反射式的神经性尿频;另外,不当的如厕训练还有可能导致婴幼儿出现脱肛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婴幼儿如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对其人格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婴幼儿需要3岁之前学会控制自己的生理排泄,使其符合社会的要求。过于放纵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婴幼儿形成“肛门期——排泄型人格”,使人没有规则感、残忍,甚至具有破坏性;而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会使婴幼儿形成“肛门期——滞留型人格”,使人固执、吝啬、守规矩但过于死板、有强迫性洁癖。如果家庭如厕方式及使用器具和托育机构中有较大差异,那么大多数婴幼儿在托育机构中如厕都会有一定难度。另外,如果保育师在婴幼儿尿湿裤子、尿床时表现出厌恶、排斥、责备等情绪行为,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婴幼儿如厕时的心理压力,严重时还会引起婴幼儿如厕能力减退。因此,我们应从婴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婴幼儿创设轻松的如厕环境,满足婴幼儿正常的生理排泄需要,帮助婴幼儿掌握独立如厕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在婴幼儿排泄时做到良好的回应性照护,是每个保育师需要学习与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