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腹泻
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常伴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现象。腹泻是我国婴幼儿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间发病率高,1岁内婴儿发病占半数以上。
(一)病因
婴幼儿胃酸、消化酶等分泌量少且活性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分泌型Ig A含量低,肠道正常菌群未形成或不稳定等消化系统问题,加上生长发育高峰期对食物和水分需求量大、食物转换等因素,导致婴幼儿更易发生胃肠道功能紊乱及感染。肠道内感染是腹泻病最常见且较严重的类型,秋季腹泻多以轮状病毒引起,夏季腹泻则以大肠埃希菌引起多见。婴幼儿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肠道外疾病时,常伴有轻微腹泻症状。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过早添加淀粉、脂肪类食物,饮食中纤维素、果糖含量过高等均可引起婴幼儿腹泻。天气过热或气候转凉等因素也可致腹泻。
(二)主要表现
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往往是最明显、最早被发现的症状。症状较轻的患儿,大便次数增多但一般每日不超过10次,量少,大便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臭味,常可见到白色或黄白色奶瓣、泡沫。症状较重患儿,大便次数增至每日十余次甚至几十次,呈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汤样,量多,可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甚至出现血便。腹泻患儿往往会出现食欲减退,伴有腹部不适或腹痛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腹胀、呕吐。腹泻较轻患儿体温大多正常,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发热,一般以中、低热为主。
腹泻期间,大量的水分、电解质及碱性物质随患儿粪便、呕吐物等排出,出现各种相应表现。伴随脱水时,患儿眼眶、囟门凹陷,眼泪、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变差,口唇黏膜变干燥,严重脱水者可出现休克。低钾的腹泻患儿四肢肌张力减低、反应差,肠鸣音减少甚至消失,腹胀、腹部隆起。低钙时,患儿四肢抽搐。代谢性酸中毒患儿嘴唇颜色可变成樱桃红色。
(三)腹泻患儿的回应性照护
1.饮食调整
腹泻且伴有严重呕吐的患儿,应暂停进食4~6小时,但不应停止水分摄入,呕吐减轻后再根据喂养方式进行饮食调整。没有呕吐的腹泻患儿应根据喂养方式进行饮食调整,母乳喂养的患儿可继续喂母乳,但应减少喂乳次数并缩短每次喂乳的时间,停喂新的辅食,待病情好转后再重新添加;人工喂养的患儿应暂停乳类摄入,改喂米汤、酸奶、豆浆等,大便次数减少后可喂稀粥、烂面条等流质、半流质食物。腹泻患儿应少量多餐,防止摄入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待病情好转后过渡至正常饮食。
2.臀部照护
一次性尿布透气性较差,婴幼儿腹泻时臀部皮肤长时间受到粪便刺激,臀部皮肤容易发红继而破损,发生尿布皮炎。发生腹泻后,应加强患儿的臀部照护,尽量更换成吸水性强、柔软的纸质或纱布尿布,勤更换、勤观察,发现婴幼儿排便后及时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若患儿臀部的皮肤已经发红,可遵医嘱涂抹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患儿臀部皮肤已经发生破损、糜烂,可在清洁臀部后将患儿俯卧,患处暂不包裹尿布,注意保暖的前提下使其暴露在空气中或阳光下,促进患处愈合。
照护者应注意观察并记录患儿大便的次数、颜色、量以及性状变化。若患儿出现发热,应注意按时测量并记录体温,患儿体温过高时,应及时采取温水擦浴或药物降温等。
尿布皮炎及分度
尿布皮炎俗称尿布疹、红屁股,是臀部尿布包裹区域发生的局限性皮肤炎症。1岁内婴儿臀部皮肤长期受尿液、粪便及漂洗不净的尿布刺激、摩擦或局部湿热引起皮肤潮红、溃破甚至糜烂。
轻度尿布皮炎主要表现为臀部皮肤血管充血、发红。
重度尿布皮炎可分为三度:Ⅰ度表现为局部皮疹;Ⅱ度可见皮疹破损并伴有脱皮现象;Ⅲ度时皮疹融合成片状,有较大面积糜烂或表皮脱落,甚至扩展至大腿、腹壁等邻近部位,可因皮肤破损进一步引起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应及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