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炎

三、口炎

口炎是指发生于口腔黏膜的炎症,多由真菌、病毒及细菌引起,婴幼儿发病率高。口炎四季皆可发生,可单独发病,也可继发腹泻、营养不良等全身性疾病。

(一)病因

我国婴幼儿口炎多因病毒和真菌引起,细菌感染引起的口炎已较少见。常见的婴幼儿口炎主要有鹅口疮、疱疹性口炎和溃疡性口炎。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溃疡性口炎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新生儿、营养不良、慢性腹泻、长期服用抗生素的患儿因机体免疫力低下,常发生此病。喂养时乳头不洁、奶具消毒不严格,或婴幼儿口腔未及时清洁都是导致口炎发生的因素。

(二)主要表现

1.鹅口疮 患儿口腔黏膜上附着白色或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好像覆盖了一层白雪(图7-5),因此鹅口疮又被称为“雪口病”。此白色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用棉签擦拭时不易拭去,若强行擦拭剥离,会引起局部黏膜发红,甚至出血。黏膜的此种改变主要发生在颊黏膜,有时舌、齿龈和上颚也可波及。

图7-5 鹅口疮

鹅口疮患儿的病变部位无疼痛、不流涎,不影响进食。鹅口疮严重的患儿,白色斑膜甚至可蔓延至咽喉、食管甚至呼吸道,从而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2.疱疹性口炎 疱疹性口炎患儿的齿龈、口唇、舌和颊黏膜,有时甚至上颚及咽部的口腔黏膜,会出现单个或成簇、直径约2 mm的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红晕,破溃后形成浅表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疱疹性口炎患儿疼痛明显,可出现发热,但体温一般在3~5天恢复正常。

3.溃疡性口炎 溃疡性口炎患儿口腔黏膜常先充血水肿,后形成糜烂或溃疡,表面有边界清楚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覆盖,用棉签可轻易拭去。患儿因溃疡而感觉明显疼痛,出现拒食、流涎、烦躁哭闹等现象,体温可升至39~40℃。

(三)口炎患儿的回应性照护

1.口腔照护 不同口炎需选择不同的溶液清洁口腔后涂抹药物。鹅口疮患儿应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疱疹性口炎和溃疡性口炎患儿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口腔。鹅口疮患儿可局部涂抹10万~20万U/m 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疱疹性口炎患儿可局部涂抹碘苷溶液,也可喷西瓜霜、锡类散;溃疡性口炎患儿可在溃疡处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

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以保持口腔黏膜湿润、清洁。口炎会引起疼痛进而导致流涎增多,照护人员应及时为患儿擦去皮肤上的分泌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涂药前应先用纱布或干棉球塞在婴幼儿舌头下方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防唾液分泌冲掉药物。吸干涂药表面后,将药物涂于患处。药物涂抹后需保持患儿嘴巴闭拢10分钟,取出纱布或棉球后不可立刻漱口、饮水或进食。

2.饮食照护 为避免刺激口腔病变部位,口炎患儿的食物应以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避免摄入刺激性、粗硬的食物。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并影响进食的患儿,可遵医嘱局部涂抹2%利多卡因止痛,以保证患儿能够正常进食,促进营养的摄取。

3.心理照护 口炎患儿多会出现口腔疼痛或不适感,影响进食及睡眠,患儿常出现烦躁不安、哭闹等现象。照护人员除了遵医嘱为患儿进行口腔清洁和上药外,也可通过与患儿游戏等方式,转移发病过程中患儿注意力,减轻疼痛对患儿饮食和睡眠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