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个月婴幼儿的排泄特点
(一)7~24个月婴幼儿的排尿特点
随着半流质辅食的添加以及肾功能的逐渐完善,7~14个月婴幼儿膀胱渐渐可以储存尿液,膀胱的容量达到180 ml左右。此时婴幼儿可以感到尿液的累积,并且可以判断自己“要嘘嘘了”。当婴幼儿要排尿时会突然定住不动,会用哭泣、发出声音来告诉照护者。12个月内的婴儿每日排尿量为400~500 ml,每日排尿次数为15~16次。
15~24个月幼儿明白“尿出来了”的感觉,会通过动作向大人传达这一信息。此阶段的幼儿即使兜着尿布依然会有排尿的感觉,当有“已经尿了”“想要尿尿”的感觉时,会通过动作、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来让照护者知道。这一时期幼儿排尿的间隔一般会超过2小时,排尿次数每日10次左右。需要注意的是,幼儿每日尿量少于200 ml为少尿,夏季如果幼儿尿量少且饮水少,室内温度较高时,幼儿较容易出现脱水热情况,照护者需引起重视。
24个月幼儿的膀胱容量约为200 ml,能够储存较多尿液。幼儿有了“想尿尿”的感觉时,会提前告知照护者,不会立刻尿出,对尿液的控制力也提高了,能够忍耐到上厕所,排尿次数每日7~9次。该阶段的幼儿在午睡前和午睡后可能出现尿布依然干燥的情况,此时幼儿可以开始进行如厕训练。
(二)7~24个月婴幼儿的排便特点
7~14个月婴幼儿对大便的自控意识要比对小便的自控意识形成早一些,因为肛门括约肌对固态的大便的控制比尿道对液态的尿的控制要容易得多。当婴幼儿开始吃辅食后大便开始变硬,颜色变为褐色,大便次数每日1~3次。此时的婴幼儿可能会出现便秘,照护者需留意婴幼儿大便的状态,注意其是否存在拉肚子或便秘的情况。配方奶喂养的婴幼儿大便次数较少,呈淡黄色或土灰色,一般会干燥、粗糙一些,质地较硬,常混有灰白色的“奶瓣”,略带一些酸臭味,每日排便1~2次,个别婴幼儿会隔天1次。添加辅食后,随着辅食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婴幼儿大便的性质开始慢慢接近成人,颜色变得较暗,质地越来越稠,气味也越来越重。摄入蔬菜水果较多的婴幼儿,大便较为松软;鱼、肉、奶、蛋类摄入较多的婴幼儿,大便较硬些,且气味也臭一些。添加辅食后,婴幼儿排便次数减少,12个月后的幼儿一般每日排便1次。
15~24个月幼儿会产生“想便便”的感觉,此时幼儿想要大便时会出现憋气、使劲抓稳桌椅等现象。此时的幼儿生理和心理发育开始逐渐成熟,能够听懂照护者如“臭臭”“便便”等口语提示,并且能够做出反应。15~24个月的幼儿开始对厕所和坐便器产生好奇,会愿意尝试去使用坐便器。24个月幼儿的大便次数每日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