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免疫特点

二、婴幼儿的免疫特点

(一)新生儿免疫特点

新生儿期是指出生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在这个生命的初始阶段,新生儿从封闭、安全、温暖的母体子宫来到了随四季温度变化的外部世界,同时随着脐带结扎,营养、氧气等都从原先由母体通过脐带运送变成需要自主摄取,经历了机体内外环境的巨大转变,新生儿的生存能力和免疫功能都较弱。

图7-2 脐带内的脐血管

新生儿的皮肤角质层薄嫩,容易发生破损而增加病原体从伤口处侵入机体的可能,偏碱性的皮肤特质也使细菌、真菌更易增殖。出生后2周内,新生儿腹部的脐带残端尚未脱落,病原体可通过其中的脐血管(图7-2)的血液循环侵入机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等严重问题。新生儿的胃肠道通透性高,胃酸分泌较少,对胃肠道细菌的杀灭能力弱;血-脑脊液屏障和淋巴结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气道内纤毛细胞功能未完善;细胞吞噬功能呈短暂性低下;补体成分的活性较弱,均造成了新生儿非特异性免疫方面功能低下。

特异性免疫中,新生儿在胎儿期从母体获得的IgG,可以降低新生儿发生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风险,但由于其他免疫球蛋白较难通过母体转运至胎儿体内,新生儿常因缺乏Ig A等免疫球蛋白易发生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缺乏Ig M易发生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尽管新生儿出生时,机体内免疫器官及免疫功能的发育已相当成熟,但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不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其他时期的小儿更高。据报道,新生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45%。

(二)婴儿免疫特点

婴儿皮肤角质层仍较薄而易破损,皮肤屏障功能仍然较差,但此时皮肤上不存在像新生儿脐带残端这样的天然伤口,相对较为完整。非特异性免疫中的补体系统在3~6个月也达到成人水平。在0~1岁期间,婴儿不断与外界环境接触,受到来自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或有害因素的威胁,从母体获得的IgG通常能够继续帮助婴儿抵抗白喉、脊髓灰质炎等疾病,但是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自身合成的IgG的量从出生后3个月左右才开始逐渐增加,因此母体带来的IgG到婴儿6个月时几乎全部消失,此时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较前升高。总体而言,婴儿免疫力仍较弱,容易发生感染。

(三)幼儿免疫特点

免疫系统的功能随着婴幼儿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和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逐步完善,在此前接触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特异性免疫功能也不断增强,体内的分泌型Ig A在2~4岁达到成人水平,此时的幼儿对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抵抗力明显提高。但是,幼儿的免疫功能与年长儿童、成人仍有较大差距,如Ig M通常在6~7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其他免疫功能在3岁之前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此阶段幼儿通常已进入幼儿园开始群体学习生活,接触外界较广,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风险较此前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时要高很多。

2022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3岁以下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指南(试行)》,其中提及: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和健康管理,有助于儿童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儿童未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并有助于预防成年期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抑郁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发生,并非完全取决于婴幼儿的免疫功能,是环境与机体自身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足月儿出生时,体内免疫器官和免疫系统均已相当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原因与出生后早期未接触抗原、未建立免疫记忆有关。婴幼儿照护者如能了解不同月龄婴幼儿的免疫特点和发展规律,在照护中给予不同月龄婴幼儿回应性预防与照护,不仅可以降低和减少婴幼儿发生疾病的风险,也可以帮助婴幼儿安然度过获得免疫力的过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