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高危儿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过程中或新生儿期受到各种高危因素影响,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婴幼儿。早产儿、出生低体重儿、出生并发症的新生儿等,均属于高危儿。高危儿通常出生时机体功能较健康足月儿更不成熟,且可能已经经受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在婴幼儿期更加容易罹患各种常见疾病,尤其需要加强照护。
(一)高危因素
胎儿期,孕母有糖尿病、高血压、感染、慢性心肺疾病等疾病;孕母有吸烟、吸毒或者酗酒史;孕母年龄大于40岁或小于16岁;孕期有阴道流血、先兆子痫、子痫、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病史,均可能导致高危儿的出生。
分娩过程中,出现难产、手术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时使用镇静或止痛药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多胎、巨大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感染性疾病、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疾病等,是导致高危儿出生的常见后天因素。
(二)主要表现
因以上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高危儿出生后常存在外观、行为及发育方面比较特殊的现象,照护人员在照护过程中应对这些特殊婴幼儿的表现进行识别,发现异常及时提醒婴幼儿家长送医诊治。
高危儿通常全身消瘦,因而显得头部较大,四肢和躯干等身体的其他部分因皮下脂肪少甚至消失而显得更加瘦小,腹部不像其他足月儿的饱满、隆起状,通常都是凹陷的。因骨骼发育不成熟,颅骨骨缝较大,头发稀疏、无光泽,乱如绒线头。高危儿可常出现睡眠问题,如整天哭闹、不睡;喂养困难,体重偏轻;头、下颌、四肢频繁抖动;手脚经常用力屈曲或伸直;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动作、语言等发育落后较为明显;视、听反应差,眼神呆滞。
(三)高危儿的回应性照护
1.保暖 高危儿体弱、免疫力低下,居室要保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冬季室温以24~25℃为宜,夏季保持在27~28℃,湿度保持在50%~60%,尽量减少其他人员探视。
2.皮肤照护 高危儿通常皮肤更薄,早期可能存在水肿等现象,在进行皮肤清洁时要轻柔,避免用力擦洗。挑选透气性较好的尿布,勤换尿不湿,大小便后保持臀部皮肤干燥,预防尿布疹。每天洗1次澡,但不必每天使用洗浴产品,洗浴产品应严格挑选适合肤质、无刺激的。高危儿的衣物尽量使用全棉制品,经常清洗更换,被褥经常晾晒,保持卫生。
3.睡眠照护 高危儿常有睡眠问题,居室中应安装可以调整光线、声音、温度的设备,创造适合睡眠的环境。新生儿睡眠时间长,而早产儿胎龄越小睡眠时间越多,照护者应注意除按时喂奶外,尽量不要打扰高危儿的睡眠。洗澡、换衣、换尿布、喂药、吃奶等照护时间要集中。
4.健康监测 密切观察高危儿的生长发育,婴幼儿家长可以在家进行体重、身长的测量,观察孩子动作、语言的发育情况,做好记录。定期到专科医院监测生长发育状况,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并寻求专业的干预,尽可能减少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行为问题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5.心理照护 高危儿的家庭成员因高危儿的出生常怀有预期性悲哀,对高危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状况和照护较为敏感,常会通过减少高危儿与外界环境及人的接触来保护高危儿。但是这种做法会对高危儿的心理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并因此错过高危儿早期发展的良好时机。照护人员不仅应加强照护过程中对高危儿的观察,也应在预防为主的基础上,尽量给予高危儿和其他健康婴幼儿一样平等发展的机会。在与高危儿家长沟通交流时,应该积极转达高危儿在机体健康和早期发展中取得的进步,树立高危儿家长的信心,共同促进高危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