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性照护的理论基础

二、回应性照护的理论基础

(一)脑科学

脑科学(brain science)也叫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结构与功能的一门学科。脑科学研究人员将幼儿大脑对突触修剪和刺激的敏感性称为大脑的可塑性,包括家庭环境、早期教育、社会交往等在内的环境刺激,这些都会不断地改变大脑的神经网络。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大脑就开始探索周边的世界和环境,环境中的信息也在不断地塑造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使我们能适应环境的需求。因此,环境中的刺激可以主导神经网络的增生、巩固和修剪——保存合适有用的连接,剪除冗余无用的连接。所以,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都储存在神经网络的结构之中,造成因人而异的性格和认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脑神经网络的形成和修剪过程,是在出生后几年的关键期完成的,所以婴幼儿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智力发育比入学后更重要。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阶段的大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活跃。照护者对婴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及时回应能够让他们的大脑产生积极的反应。尤其在婴幼儿阶段,创设优质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早期学习与活动机会、给予及时且积极的回应能够保证婴幼儿的大脑得到最好、最健康的发育。这样的表述让我们理解起来有些费力,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个比喻。将我们大脑想象成一片巨大且枝繁叶茂的森林,森林中有数十亿棵大树(神经元),森林的发展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这些大树(神经元)能否存活下来取决于能否获取到养分,而这个养分就是刺激。换言之,大树(神经元)是依赖养分(刺激)生存的,养分(刺激)的类型、总量等都会影响大树(神经元)的生长。

理解大脑神经网络的发育规律和工作机理,可帮助我们理解思维、智力、创造力的神经基础,启发我们设计有助于智力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对于发育迟缓的婴幼儿来说,早干预、早治疗非常重要。如果照护者发现婴幼儿表现出发育迟缓的迹象,应尽可能早地进行干预、治疗。因此,无论是对发育正常还是发育迟缓的婴幼儿来说,提供回应性照护都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脑科学家的不断研究,越来越多的关于脑的奥秘被揭示,也让我们对大脑的认识更加全面,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关于大脑的谜题被解开。如今我们对儿童早期教育与发展的重视,其原因之一就是高质量的成长环境和高素质的照护者对婴幼儿脑发育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二)依恋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用恒河猴做了“代母养育实验”,观察幼猴的成长行为,从而得出结论:情感与食物一样是生存所必需的。灵长类动物不仅需要食物,也需要身体的舒适和亲密的接触。后来,美国的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对哈里·哈洛的实验进行了拓展,并进一步研究如何将这一结论应用于人类社会。约翰·鲍尔比提出,亲子互动产生情感联结,并将这种联结称为依恋(attachment)。他推测,啼哭是婴幼儿向外界发出需求信号的一种能力,是与抚养人建立依恋关系的第一步,抚养人与婴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结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

恒河猴代母养育实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用恒河猴做了“代母养育实验”。他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将其伪装成“一个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是与“绒布母猴”待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变得非常自闭和抑郁,常常有刻意远离猴群的行为,甚至有些猴子有一定的自残倾向。

有研究发现,婴幼儿的需求缺乏回应、照护者行为前后矛盾会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比起生理上的舒适与满足,照护者与婴幼儿之间的肌肤接触、抚摸等温暖的行为会给婴幼儿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也更容易建立依恋关系。因此,照护者对婴幼儿发出的信息给予及时、敏感的回应,能够让婴幼儿感受到被满足、被尊重的存在感、安全感,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健全的个性。

(三)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起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该理论的代表人物维果茨基(L.S.Vygotsky)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与周围人和环境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功能的发展中发挥着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所研究的并非是其字面意义所呈现的人类社会与文化,而是人类的社会活动是如何通过交际和人类的心智活动联系起来的。社会文化理论主要是解释人类思维及发展的机制,即人类的交际活动怎样与人类的心理发展之间产生联系,以及如何相互影响。

社会文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它启示照护者应为婴幼儿创造与成人、与同伴相互交往的社会环境与机会,高质量的照护环境和高素质的照护者所提供的照护服务必然会给婴幼儿带来积极的发展。

上述理论显然不能解释婴幼儿照护中的所有问题,但回应性照护理论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婴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秘密,让我们从多维度认识回应性照护的价值,更综合地认识婴幼儿的成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