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婴幼儿照护相关理论

一、家庭中的婴幼儿照护相关理论

(一)构建“安全依恋型”亲密关系

亲子关系是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影响着婴幼儿的同伴关系以及之后的社会性发展。根据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Bowlby)的“依恋理论”,婴幼儿在与主要照护者(通常为母亲)的互动中会形成情感上的依恋关系。依恋关系通常是指婴幼儿与其主要照护者之间的最初的社会实践联结。比如,婴儿的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们感到极大的舒适,同母亲的分离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在陌生环境中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最能使他们获得安全感;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寻找母亲。婴幼儿是否同主要照护者形成依恋,以及其依恋的类型直接影响着婴幼儿将来的情感、社会性发展。研究表明,建立了“安全依恋型”亲密关系的婴幼儿会有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好奇心强,喜欢学习,自主性较高,能进行更复杂、更有创新性的象征性游戏;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在同龄人中更具有吸引力,受到同伴的欢迎,有更好的同伴关系,更易结交到亲密的朋友,常常能主动发起与同伴间的游戏。在家庭的婴幼儿照护中,照护者的信任和回应是让婴幼儿对照护者产生依恋的基础,因此,照护者应在满足婴幼儿生理需要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婴幼儿之间构建“安全依恋型”的亲密关系。

(二)亲子关系的构建与权威型教养方式

家庭照护中亲子关系的构建与父母教养方式密不可分。教养方式可以理解为照护者在养育和照护婴幼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固定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鲍姆林德(Baumrind)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权威型和放任型,如表5-15所示。

表5-15 以鲍姆林德理论为基础的家庭教养方式分类及特征

1.专制型 家长对婴幼儿行为过分干预。要求婴幼儿绝对遵循家长所制定的规则,但缺少解释说明,忽视婴幼儿理解和需求。常用约束、惩罚等强制性手段促使婴幼儿遵守规则。不鼓励婴幼儿主动提问、探索、做事,较少对婴幼儿表现关爱、理解。

2.权威型 家长允许婴幼儿有充分的自由,也会进行一定的限制。为让婴幼儿达成家长期待的某种目标也会提出一定要求,做出一些限制,但会说明要求和限制的理由。家长能够理解婴幼儿的需求和观点,也常让婴幼儿参与家庭决策。家长这种限制性、引导性、鼓励性的教育方式能促进婴幼儿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自发地探索世界。

3.放任型 家长极少对婴幼儿进行管教、限制和约束。麦科比(Maccoby)和马丁(Martin)扩展了鲍姆林德的教养方式,以“放纵型”取代“放任型”,并增加了“忽视型”。放纵型的父母给予婴幼儿过多的回应,但几乎没有要求和限制,溺爱婴幼儿的家长往往属于这一类型;忽视型的父母对婴幼儿缺乏基本的要求和回应,由于工作等原因疏忽婴幼儿养育的家长往往属于这一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婴幼儿的要求程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父母在教养过程中对婴幼儿的回应程度。家庭中的照护者应参照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婴幼儿进行照护。应考虑到婴幼儿的需求、理解,尊重婴幼儿自身的想法和意愿,鼓励他们的自主性,并结合一定的规则、适当的限制进行积极地引导与回应,促使婴幼儿达成照护者所期待的某种教育目的。

(三)家庭生活中使用精密型符码的语言表达

家庭是婴幼儿早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了符码理论(code theory),将语言的使用类型分为精密型符码(elaborated codes)和限制型符码(restricted codes)。精密型符码的语言表达通常是阐释性的,表达清晰、语法准确、语意通畅、富有逻辑、表述完整。限制型符码的语言表达通常是命令性的,表达简单、粗略、不符合逻辑,表述通常不完整或不连贯。伯恩斯坦的研究表明,语言符码的使用类型与家庭背景和文化资本有关。使用精密型符码的语言表达的家庭,其儿童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在婴幼儿的回应性照护中,语言的使用方式极为关键。因此,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应有意识地使用阐释性的精密型符码的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