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餐喂养的回应性照护

一、主餐喂养的回应性照护

主餐在膳食制度中指摄入主食的正餐,一般幼儿园的膳食制度为三餐两点制,两正餐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少于4小时。早餐能量占全日总能量的20%~25%,午餐占30%~35%,晚餐25%~30%。

婴幼儿不同阶段的吮吸手指行为意味着什么?

其实人类还在胎儿时期就已经有吮吸手指的行为。在胎儿24周时就出现吮吸手指的行为,29~32周时胎儿边吮吸手指边吞咽羊水,这为他们刚出生时实现吸吮反射创造了条件。哺乳阶段,当婴儿的手指放在嘴边时,他们会因为觅食反射而吮吸手指。同时,这个阶段吮吸手指的行为可以锻炼婴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并通过吮吸手指来确认味道与触感,刺激感官。

到了1岁以后的幼儿期,随着幼儿逐渐断奶,从吸发展到咬,其行为意义也发生了转变,精神需求增强。因为这时的吮吸手指行为不仅有满足吮吸本能的作用,还有镇定心情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感到无聊、困顿、不安或紧张时吮吸手指行为较多见。3岁以后,随着幼儿语言发育逐渐成熟,在户外与同伴游戏的时间增多,吮吸手指行为会逐渐减少。

(一)《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中的目标和指导建议

2021年发布的《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了以下保育基本原则:

(1)尊重儿童。坚持儿童优先,保障儿童权利。尊重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婴幼儿全面发展。

(2)安全健康。最大限度地保护婴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切实做好托育机构的安全防护、营养膳食、疾病防控等工作

(3)积极回应。提供支持性环境,敏感观察婴幼儿,理解其生理和心理需求,并及时给予积极适宜的回应。

(4)科学规范。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合理安排婴幼儿的生活和活动,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

在“目标与要求”方面,《大纲》将“营养与喂养”列在保育重点的第一位,其中关于“营养与喂养”的目标和规定如下。

1.目标

(1)获取安全、营养的食物,达到正常生长发育水平。

(2)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

2.指导建议

(1)制订膳食计划和科学食谱,为婴幼儿提供与年龄发育特点相适应的食物,规律进餐,为有特殊饮食需求的婴幼儿提供喂养建议。

(2)为婴幼儿创造安静、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协助婴幼儿进食,并鼓励婴幼儿表达需求、及时回应,顺应喂养,不强迫进食。

(3)有效控制进餐时间,加强进餐看护,避免发生伤害。

(二)不同互动行为的特点

1.积极互动的特点

(1)婴幼儿的照护者都觉得自己对于婴幼儿很重要,相信自己与婴幼儿的互动很有价值。

(2)照护者把与婴幼儿的互动放在首位。

(3)既有安静交谈的地方,又有通过活动引发对话产生的地方。

(4)照护者通过停下脚步并和婴幼儿处于同一高度,仔细倾听,给婴幼儿尽量多的关注。

(5)活动提供了很多谈话、讨论和提出问题的机会。

(6)光线、声音和材料都有助于支持高质量的互动。

2.消极互动的特点

(1)照护者不认为他们与婴幼儿的互动是有价值的。

(2)照护者忽略婴幼儿的互动邀请,不停下来认真倾听婴幼儿想说什么。

(3)有太多过于吵闹、不利于互动的地方。

(4)照护者没有给婴幼儿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或提出问题。

(5)过于明亮的灯光、嘈杂的噪声和过度的刺激会降低谈话的质量。

(三)0~3岁婴幼儿年度食育目标

1.0~12个月婴儿

(1)完成从母乳到辅食的过渡。

(2)空腹时从纯喝母乳过渡到母乳加辅食。

(3)接触到尽可能多的食材。

(4)让婴儿有想吃的欲望。

2.13~24个月幼儿

(1)从辅食过渡到幼儿食。

(2)从手抓食过渡到用餐具进食。

(3)培养独立进食的欲望。

(4)养成一日生活中进食的时间规律。

3.25~36个月幼儿

(1)认识不同种类食物,并对其感兴趣。

(2)培养幼儿专注进食习惯、选择多种食物的能力。

(3)鼓励幼儿参与协助分餐、摆放餐具等活动。

(四)0~3岁婴幼儿回应性喂养要点

1.婴儿班(0~12个月)

(1)在膳食目标制定方面,需按照该年龄段婴儿的发展特点来制订合理的计划,例如,保持紧密的家园合作,合理调整每位婴儿的喂养节奏,并做好摄入辅食的准备。但不应该过度追求目标的达成,应以提升婴儿的食欲为主。同时,根据牙齿与运动能力的发育状况,托育机构在食物的制作和摄入方面应以婴儿能主动吞咽的大小为主,以婴儿能主动进食的引导方法为主。

(2)在膳食环境的创建方面,托育机构首先应及时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保证进食卫生。同时,按照该月龄婴儿的身体大小购置相应的餐桌餐椅(图2-1),便于婴儿使用奶瓶、奶嘴、餐勺、饮杯等。最后,应保证合理的进餐光线及室内温度,随时做好补水的准备工作。

图2-1 婴儿辅食进餐椅示例

图2-2 自主进餐场景

2.托小班(13~24个月)

(1)在膳食目标制订方面,应充分满足幼儿满手抓食物的需求,锻炼其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其自主进餐的欲望(图2-2)。同时,逐渐养成一日三餐的进餐规律。针对有挑食倾向的幼儿,可建议托育机构保育师向幼儿展示餐点的美味,陪同幼儿一同进餐。

(2)在膳食环境的创建方面,首先餐具的消毒工作依然是重中之重。同时,制作餐点时应确保食材的大小与状态符合幼儿的口腔发育水平。为保证幼儿能更好地使用汤匙,尽量配备有抓手的汤杯(图2-3)。最后,保证幼儿进餐时的坐姿能双腿着地坐实,腿无法着地时可配备相应的脚踏凳。

图2-3 托小班幼儿使用餐具示例

3.托大班(25~36个月)

(1)在膳食目标的制订方面,为了让幼儿能够专心进餐,应区分进餐与游戏环境,养成规律进餐的习惯。同时,为了促进幼儿自主进餐,建议使用幼儿便于抓握的餐具。此阶段幼儿已进入反抗期,建议尽量在进餐时鼓励幼儿。

(2)在膳食环境的创建方面,为避免汤汁倾洒,建议使用好清洗的桌布,播放轻柔的音乐,准备与饮食相关的绘本,也可以在游戏区投放一些蔬果玩具。另外,为保证用餐安全,促进师幼互动,此阶段幼儿的饭菜应由托育机构保育师亲自发放。

4.回应性喂养要点提示 桌椅是否适合婴幼儿的体格以及是否适合婴幼儿的发育阶段,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①用餐地点的环境是否让人安心,包括声音等听觉刺激、光线及周围环境的视觉信息等;②餐具是否合适;③每一口的量是否正合适;④用餐形式是否符合婴幼儿进食功能的发展要求;⑤用餐速度是否合适;⑥进食需要辅助的情况下,辅助者的位置、辅助的方式方法是否合适;⑦喂养者是否有尊重并鼓励婴幼儿表达的需求;⑧喂养者是否做到及时回应,是否尊重婴幼儿自主进食的需求而非强迫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