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游戏的基本概念
(一)婴幼儿游戏的意义
游戏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用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主张游戏是婴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游戏可以启发婴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可以培养婴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注意力等能力,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论主张游戏可用来调节情绪,认为婴幼儿通过愉快的游戏可以获得积极正面的情绪,也可以通过游戏调节因创伤或挫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例如,被家长责骂后,孩子将其不满情绪转移至洋娃娃身上,也照样责骂它。
对婴幼儿来说,“游戏即生活”。杜威的生活教育观念强调以经验为基础的实践和学习。婴幼儿通过游戏探索外界的实践活动,获取实际经验。游戏应是婴幼儿在主动和自发的情况下展开的,游戏的过程应该充满喜悦。游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也曾说过,“游戏是起源于快乐而终于智慧的学习”。这句话肯定了游戏的教育价值。婴幼儿的学习应寓教于乐,乐学而不厌。
(二)婴幼儿游戏的作用
通过游戏满足婴幼儿发展的以下需求:①生理需求。活动身体的游戏可以促进肌肉、骨骼发育,训练体能,促进婴幼儿身体发育。②心理需求。游戏激发婴幼儿的探索欲与好奇心,帮助他们在游戏中疏导自身情绪,在完成游戏时获得成就感,满足婴幼儿的情感需要。③社会需求。游戏可以培养婴幼儿的集体意识、团队协作意识,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规范意识,促进婴幼儿的社会化。
(三)婴幼儿游戏的分类
游戏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以不同理论为依据,游戏被分为不同类型。照护者可以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提供条件和机会,让婴幼儿进行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征的游戏。
1.皮亚杰的游戏分类 以婴幼儿认知发展为依据,皮亚杰将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如表5-4所示。
表5-4 皮亚杰的游戏分类
2.帕登的游戏分类 帕登认为儿童之间的社会性游戏与他人互动程度相关。以儿童社会性发展为依据,儿童的游戏行为可以分为无所事事行为(非游戏行为)、单独游戏(图5-6)、旁观行为(游戏的旁观者)(图5-7)、平行游戏(图5-8)、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如表5-5所示。
图5-6 独自搭建积木
图5-7 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游戏
图5-8 各自搭建积木
表5-5 帕登的游戏分类
续表
3.山下俊郎的游戏分类 日本的儿童心理学家山下俊郎将游戏分为感觉型游戏、运动型游戏、想象型游戏(模仿型游戏)、接受型游戏、结构型游戏(图5-9),如表5-6所示。
图5-9 绘画创作
表5-6 山下俊郎的游戏分类
(四)婴幼儿游戏设计原则
照护者应在婴幼儿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游戏要素,经常开展与婴幼儿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运动与游戏活动。婴幼儿游戏设计应遵循六大原则:①游戏内容需配合婴幼儿的发展阶段;②充实婴幼儿的游戏设备与空间;③引导婴幼儿从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成效;④养成婴幼儿物归原处、遵守游戏规则等良好习惯;⑤鼓励婴幼儿参与群体活动,促进社会化;⑥尊重婴幼儿的游戏方式,勿过于介入游戏。照护者可以扮演观察者、支持者或引导者,突破年龄障碍与幼儿打成一片,提供适度的游戏自由与协助,多以鼓励、赞美取代责备。